角色文化中的擬人化

文化 娛樂 漫畫 動漫

伊藤慎吾 [作者簡介]

約有800年歷史的國寶《鳥獸人物戲畫》,借助擬人化的兔子烏龜等動物,風趣幽默地描繪了人類社會。《鳥獸戲畫》如今還被拍成了動畫片,周邊也很有人氣。而且,現代的日本,不僅動物,國旗、車站、血型等萬事萬物都可以擬人化形式出現,堪稱擬人化大國。讓我們來看看這種現象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走進主流文化

說起來,從政府、圖書館和員警等公共機構、企業、大學,到地方的工商界業會、商業街都開始跑去搞吉祥物角色了,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受90年代興起的本土吉祥物(軟萌吉祥物)的影響。

面向社會大眾的角色,基本路線還是走來源於兒童文化的吉祥物那種無論男女老少都能接受的形象。有時也有採用來源於阿宅文化的萌系角色路線,但是女性角色裸露太多的話,又容易讓人覺得是性暗示,所以這點多少受到了些批判。

公共機關中最喜歡利用亞文化作品的當屬自衛隊,他們創作了很多擬人角色,基本上各地方基地都有自己的專屬角色。

此外,自衛隊的萌系角色中還有設定為人形機器人的美少女存在。這與始於80年代的機甲少女一脈相承。

自衛隊山口地方協力本部的機甲娘
自衛隊山口地方協力本部的機甲娘

是擬人化,還是制服美少女,抑或是人型機器人,這些都是創作者設定的問題,從最終得到同樣效果這點來說,這都是一樣的。總之,要達成創作萌系角色的目的,我們有「擬人化」這麼一個選項。

文化史中的擬人化

日本從中世起就創作了各種擬人化的故事。「十二生肖」、「海鮮類」、「酒」、「《源氏物語》各卷」等,選擇一定的範疇,在此範圍內進行角色化處理,創造出與其他範疇相對立的構圖——這種文化一直延續至今(參見伊藤慎吾的《擬人化與異類合戰的文藝史》)。站在文化史的角度來看,就能看出這種充滿擬人化創意的文化傳統,如今又在新的文化語境下重生了。

這種深諳「擬人化」創意的傳統文化,如今似乎在融入同人志即賣會Comiket等次文化熱度和網路普及等的現代要素後,又再次煥發光彩。今後又將何去何從,讓我們拭目以待。

標題圖片:WORLDFLAGS「帥哥武士」(左起依次是日本、中國、美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國旗擬人角色)©WORLDFLAGS

關鍵詞

動漫 動畫 娛樂 擬人 萌系 吉祥物

伊藤慎吾ITO Shingo簡介與署名文章

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副教授。在研究日本古典文學之餘,也對擬人化和妖怪課題展開研究。現在正在編寫擬人化現代史。著作有《擬人化與異類合戰的文藝史》(三彌井書店)、《「萬一?」圖鑒 龍的飼養方法》(實業之日本社)、《怪人熊楠,妖怪談》(合著、三彌井書店)、《「活屍」的表像文化史 死靈 骸骨 僵屍》(合著,青土社)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