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文化中的擬人化

文化 娛樂 漫畫 動漫

伊藤慎吾 [作者簡介]

約有800年歷史的國寶《鳥獸人物戲畫》,借助擬人化的兔子烏龜等動物,風趣幽默地描繪了人類社會。《鳥獸戲畫》如今還被拍成了動畫片,周邊也很有人氣。而且,現代的日本,不僅動物,國旗、車站、血型等萬事萬物都可以擬人化形式出現,堪稱擬人化大國。讓我們來看看這種現象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業餘創作活動的普及

稍微回頭看一看前些年,擬人化這種表現手法早就在業餘網友創作的同人志、部落格或社群網路發文中使用了。

本來擬人化作為一種比喻手法被發明出來,從古以來就是用於啟蒙或諷刺。尤其是近代社會,除了諷刺惡搞之外,還廣泛應用在兒童教育啟蒙、兒童用產品或家用產品的宣傳上。

如今,這一功能依然在沿用,不過另一方面,作為創作角色的一種手段,使用擬人化手法的場景也陡然增多。

其背景是90年代的同人文化,尤其是各種作品和作家的粉絲文化受眾群體(尤其是女粉絲)使用的表現手法。在特定作品或作家的粉絲群體這個封閉層內,用喜歡的作品角色來創作原版故事中沒有的新故事,或在全新的場景下展開新劇情,這種二次創作活動非常興盛(如今也有大家耳熟能詳的麵包超人擬人BL本子等)。這類粉絲特有的創作行為再往前追溯,就是從70年代後期開始以粉絲俱樂部的會員雜誌或動漫雜誌投稿欄等為媒介興盛起來的,然後不斷改變形態一直延續至今。

讓形態發生變化的一大契機就是網路的普及。個人網站、部落格、社群網路等匿名性高的發聲平台不斷湧現。在這裡線民不再局限於特定的作品和作家,更加鬆散的創作者/受眾關係開始形成。

想要創作能獲得大多數人共鳴的角色,已不再需要使用只有粉絲之間才通用的既有角色,也不需要從零開始創作原創角色,只要用眾所周知的主題要素來做就行了。身邊的東西——學校的硬體設施(黑板、粉筆、課桌、理科實驗室的器具、音樂教室的樂器等等)、上學上班使用的軌道和車站、放學下班後去的咖啡店或商場、購物使用的各種卡、飲食類的則有回轉壽司的壽司食材、甜品、紅酒,其他的還有地方政府、寺院神社、政黨、大學等等,從日常社會的各種東西一直到不可目視的抽象事物,進入00年代後,萬事萬物都變得可以擬人化了。

潮流剛剛興起時,很多人都愛玩一些不為人知的新鮮梗(回轉壽司的18禁BL本子或蟑螂美少女化、憲法第九條等都引發熱議),後來「啥都可以」逐漸變得日常化,最後比起玩梗,大家還是更看重作品品質過不過硬了。

下一頁: 走進主流文化

關鍵詞

動漫 動畫 娛樂 擬人 萌系 吉祥物

伊藤慎吾ITO Shingo簡介與署名文章

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副教授。在研究日本古典文學之餘,也對擬人化和妖怪課題展開研究。現在正在編寫擬人化現代史。著作有《擬人化與異類合戰的文藝史》(三彌井書店)、《「萬一?」圖鑒 龍的飼養方法》(實業之日本社)、《怪人熊楠,妖怪談》(合著、三彌井書店)、《「活屍」的表像文化史 死靈 骸骨 僵屍》(合著,青土社)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