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官關係」的變異:政治主導是否取得了成功?

政治外交

田中秀明 [作者簡介]

從第二次安倍政權上臺以後,「政與官」的關係發生巨大的變化。首相官邸的權力不斷增強,以至於出現了「揣度政治」這樣的詞。筆者指出,過度的政治主導,其副作用是導致決策過程劣化,為了糾正這個問題,必須對公務員制度實施改革。

從「執政黨官僚內閣制」到政治主導

筆者將執政黨與官僚聯手的機制稱作「執政黨官僚內閣制」。從戰後重建到實現經濟高速發展這段時期,這種機制發揮了作用。雖然出現了官商勾結等弊端,但當時公路、學校、醫院等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在絕對量上都不足,執政黨和官僚這對夥伴在各個領域謀求利益最大化,促進了整個國家公共福利的提升。

不過,經濟高速成長止步,特別是泡沫經濟破滅之後,執政黨官僚內閣制的弊端開始凸顯出來。比如,在貿易談判等問題上迅速做出決策、或對環保和保護消費者等跨部門問題進行綜合調整等,要應對這類問題,那麼採用執政黨官僚內閣制就比較困難了。這是因為內閣,尤其是首相的許可權較弱。

於是就展開了旨在實現政治主導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已故橋本龍太郎首相在1996年開始探索的「中央省廳等改革」。該改革始於2001年1月,核心內容是整合中央省廳、加強內閣功能和精簡行政組織。

針對公務員制度,以1999年曝出的公務員醜聞為契機,日本制定了公務員道德法。此外還實施了引入人事評價制度等改革,2014年為實行幹部公務員統一管理和設立內閣人事局,又對國家公務員法等法律法規實施修訂,一系列政治行政改革由此基本。

扭曲的決策過程

第二次安倍政權2012年12月上臺以來,一直保持著史無前例的政治穩定。截至2019年8月末,執政歷時6年8個月,在首相連續在任天數和累計在任天數兩個指標上,已達歷代首相第2位。在平成時代的大約30年間(1989-2019年),包括現在的安倍晉三首相在內,一共產生多達17位首相(平均在任時間不到兩年),如此來看,第2次上臺以來的安倍政權著實令人驚歎。另一方面,在決策過程中則存在許多問題。其背景之一,在於政官關係的變化。

「三支箭」「勞動方式改革」「一億人口總活躍」「人生100年時代」等等,標題醒目的政策層出不窮。之前的政策都還沒有得到檢驗,每隔半年就有新政策粉墨登場。同時,冒出了名目繁多的委員會架構來(許多並非依據法律成立)研究這些政策。政府檔中幾乎沒有針對問題之所在的分析,全是計畫或方針之類,營造出一種「有在工作」的感覺。

此外,教育無償化和推遲上調消費稅率等重要政策,缺乏基於科學資料的研究討論,總是依賴官邸手下的少數人之言,早早地就先給出了結論。出於對選舉的考慮,針對社會保障和「岩盤規定」(指因受到政府部門和行業團體的強烈反對而難以輕易放寬和廢除的規定——譯註)等方面的結構性改革態度消極。雖然官邸主導的決策過程效率很高,但執政黨和政府內部沒有充分凝聚共識,而且科學分析論證也不夠嚴謹。

官僚「揣度」強勢官邸

那麼,為什麼決策過程會發生劣化呢?一大原因,便是2014年的國家公務員制度改革。改革後規定,任命審議官以上的高級公務員時,需要首相、官房長官和大臣商議決定。政府整體統括高級公務員的人事管理——當初這個目的是正確的,但現在產生了副作用。

由首相等人商議決定的機制,本來是將先前由正副官房長官構成的閣僚人事商議委員會法定化,但現在官邸卻變本加厲地干預各省、府的人事工作。因為根本不存在明確的標準,所以即便是恣意的人事安排,只要以量才適用為由,就能得到認可。官僚們總是揣度官邸的意思,避免發出逆耳聲音。由於更多地需要應對政治家的能力,所以基於專業知識的分析受到輕視。這就導致政府對經濟財政的中長期預測愈發過於樂觀,估算數字出現偏差。

總而言之,強勢官邸已經讓官僚「政治化」。只是,這並非是在安倍政權下出現的新問題。因為官僚一直在決策過程中扮演著負責協調政治家和行業之間利害關係的角色。

下一頁: 公務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關鍵詞

政治主導 政治家 官僚 內閣 政策 官僚主導 內閣府

田中秀明TANAKA Hideaki簡介與署名文章

明治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專攻財政政策、經濟政策、政治學、社會福利學。1960年生於東京。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畢業後,進入大藏省工作。曾在國稅廳、內閣官房、內閣府、外務省(日本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厚生省(現厚生勞動省)等部門工作。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碩士(社會保障政策)、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博士(政策研究)。2012年起任現職。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