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讓員警防不住的跟蹤狂「無害化」

社會 人物訪談

與跟蹤狂打交道20年的心理諮詢師指出了《反跟蹤狂法》的局限性,主張可以通過心理諮詢和治療來矯正跟蹤狂行為。

小早川明子 KOBAYAKAWA Akiko

NPO法人「Humanity」理事長。1959年出生於愛知縣。為跟蹤狂、家暴等各種「X騷擾」問題提供諮詢。主要著作有《跟蹤狂 『老實人』何以豹變》(中公新書Rakure,2017年)、《『跟蹤狂』都在想些什麼》(新潮新書,2014年)等。

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之後的20年

讓跟蹤狂事件的嚴重程度廣為日本人所認知的,是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1999年10月,一位深受跟蹤狂之苦的女大學生在埼玉縣JR桶川站前被刺殺身亡。經查明,事發之前,上尾警署還接到過受害人的報警,卻疏於應對,結果是警署人員受到了處分。這個案件也促成了2000年《反跟蹤狂法》的成立。該法律規定了對於反復進行蹲點尾隨、不請自來等「纏擾行為」的加害人,警方要發出警告,情節惡劣的,可實施逮捕。

然而桶川事件之後,嚴重的跟蹤受害事件並沒有根絕,員警也一直被批評應對不力。2012年11月,神奈川縣逗子市一位33歲女性被前男友刺殺身亡,隨後男子也自殺了。這個案件備受關注的焦點在於,加害人向女性發送了大量 「我要殺了你」之類的恐嚇郵件。2013年10月,東京都三鷹市一位高中3年級的女學生被闖進家裡的前男友刺殺身亡。當時年紀21歲的加害人在網上發佈的受害人照片也因為「報復性色情圖片」而成為一個問題。2016年5月東京都小金井市的Live house上,女大學生歌手被粉絲用刀具襲擊成重傷。面對攻擊性日益增強的推特內容,歌手也曾求助於員警,稱「有人想要殺我」,可惜員警並沒有採取有效措施防患於未然。

受「逗子事件」「小金井事件」的影響,2013年、2016年修改《反跟蹤狂法》時,「纏擾行為」中追加了電子郵件和SNS上的發帖行為,法律制度和員警的應對逐漸得到改善。然而,對於跟蹤狂的處罰最長只有2年有期徒刑,或200萬日圓以下的罰款。即便加害人被關進監獄服刑,出獄後也有可能會繼續糾纏不休,讓受害人一生都不得安寧。

「《反跟蹤狂法》是非常重視『防止初犯』的法律,警告具有威懾力。」諮詢師小早川明子(NPO Humanity理事)說,「不過一旦跟蹤狂做出了恐嚇、傷害等犯罪行為,就應當立刻實施逮捕,切實做好再犯防止工作。」

現行法律制度和員警的對應方式依然存在局限性。小早川這20年內,一直在替受害人與跟蹤狂們進行對話。到現在為止,她已為500多名加害人進行了心理諮詢,同時還在不斷探索將跟蹤狂「無害化」的對策。

下一頁: 對特定人物「上癮」的人群

關鍵詞

SNS 警察 犯罪・事件 司法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