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災解厄、賜予生命力和智慧的來訪神

文化

小川直之 [作者簡介]

以「Namahage(生剝鬼)」為代表的10尊「來訪神」被收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事實上除了這10個節慶活動,日本各地都存在來訪神的節慶活動。不同地區都以不同的形式表現,但相同的是都出現在除夕等年節交替的時候,或是出現在夏秋交替之際,為凡人消災解厄,賜予生命之力。

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意義

2018年11月2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13次政府間委員會上,日本以「來訪神:假面·扮裝的眾神」之名推薦申遺,正式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9年入選代表作名錄的「甑島Toshidon」,再加上9個被認定為「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來訪神的民俗節慶活動,一共10個節慶活動打包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最終收錄在公約的5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中的「傳統節日、慶典(儀式rituals)」下。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來訪神

甑島的Toshidon(鹿兒島縣薩摩川內市) 除夕夜 面具、蓑衣、棕櫚和鐵樹的葉子
吉濱的Suneka(岩手縣大船渡市) 小年夜(1月15日) 鬼和馬的面具;身穿蓑衣、毛皮;背著稻草米袋
男鹿的Namahage(生剝鬼)(秋田縣男鹿市) 除夕夜(以前是小年夜) 鬼面、蓑衣
遊佐的Namahage(生剝鬼)(山形縣遊佐町) 1月的夜晚 鬼面、蓑衣
米川的Mizukaburi(宮城縣登米市) 2月的初午(*2月的第一個干支上的午日) 面部塗黑、頭戴稻草做的高帽子、蓑衣
能登的Amamehagi(石川縣輪島市・能登町) 正月和春分的夜晚 天狗面具、塌鼻子神面具等、蓑衣
見島的Kasedori(佐賀縣佐賀市) 農曆正月的夜晚 斗笠、毛巾裹面、蓑衣
薩摩硫磺島的Mendon(鹿兒島縣三島村) 農曆8月1-2日 红色面具、蓑衣
惡石島的Boze(鹿兒島縣十島村) 農曆7月16日(日本盂蘭盆節最後一天) 塗有紅土和墨汁的面具、身上裹著檳榔葉
宮古島的Paantu(沖繩縣宮古島市) 農曆9月上旬、農曆12月最後干支上的丑日 戴面具,身上裹著爬山虎葉子,渾身塗滿泥巴

作者總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裡的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有21個,數量是178個公約成員國(截至2018年10月)中第二多的,僅次於中國。收錄進代表作名錄後,「來訪神」的節慶活動作為需要保護和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同,也就應該舉辦相應的活動傳承和推廣這些文化遺產,以此增加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樣性和人類文化所蘊含的創造性。

此外,「來訪神」的節慶活動,也是廣義的一種祭神活動,是日本人精神世界的體現。到了現代,少子化及老齡化日益加劇,大家更希望能夠通過這些節慶活動,來加深地區居民之間的感情紐帶,對地區社群的持續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

下一頁: 「來訪神」的來訪之日

關鍵詞

世界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小川直之OGAWA Naoyuki簡介與署名文章

國學院大學文學系教授。民俗學博士。1953年出生於神奈川縣。國學院大學文學系畢業。1994年後,歷任國學院大學專職講師、副教授,2003年起任現職。現任於中國南開大學外語學院擔任客座教授、柳田國男記念伊那民俗学研究所擔任所長。曾在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出版書籍有《日本的歲時傳承》(角川Sophia文庫,2018年)、《日本的飲食文化1 飲食和禮儀》(編著,吉川弘文館,2018年)、《折口信夫 死亡與再生,以及常世·他界》(編著,Arts&Crafts,2018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