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配偶天人永隔後,「亡1」銀髮族如何生活?探討日本的「高齡多死社會」

社會 文化 生活

小谷Midori [作者簡介]

當核心家庭漸成主流,社會邁向高齡化之時,配偶「亡」故後「1」個人生活,即所謂「亡1」的銀髮族愈來愈多。本文將聚焦於日本這些連可靠親友都所剩無幾的「亡1」銀髮族,從他們的現況來思考何謂更完滿的高齡期生活。

與配偶天人永隔的年齡不斷提高

日本即將在未來20年,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高齡多死(譯註:高齡伴隨而來的多數死亡)社會,在這樣的環境下,與配偶天人永隔的銀髮族該如何度過接下來的人生,便成為深刻的問題。

根據日本總務省「國勢調查」資料指出,1990年65歲以上的女性中,配偶亡故的人佔56.6%,丈夫仍在世的則為40.1%,由此可知,與另一半天人永隔的情況為多數;到2015年,配偶亡故者佔38.7%,丈夫仍在世的則超過半數,佔了51.4%;若單看75歲以上的數據,失去另一半的女性為57.6%,由此可以得知,在這25年來,與丈夫天人永隔的年齡往上提高了10歲。

這樣的現象,是因為男性壽命變長所致。1990年,僅有30.5%的男性活到超過80歲,這個數字在2016年成長到51.7%。

以前人們總是說:「丈夫過世後,太太愈來愈有活力。」然而,妻子與丈夫天人永隔的年齡逐漸提高,丈夫過世後妻子能好好過日子的期間也就變短。我有個朋友雙親都將近90歲,生活均無法自理,只好分別送到高齡照護設施居住。後來父親過世時,母親已出現嚴重的失智症狀,因此沒有告知她父親離世之事。女性年逾八旬後出現失智症狀的機會大幅增加,甚至有調查顯示,80歲後半的女性,出現失智徵兆的比率高達58.9%。

獨居的高齡男性甚至不跟鄰居打招呼

根據厚生勞働省「國民生活基礎調查」資料顯示,1980年家中有年紀65歲以上的家庭裡,三代同堂的比率為50.1%,到了2015年時這個數字只剩下12.2%,同時,由夫婦兩人組成的小家庭比率為31.5%。以往即便配偶先一步過世,還可以跟兒孫輩同住,但時至今日,與配偶天人永隔已意味著獨居生活的開始,而年近遲暮的獨居生活,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

同時,男性死亡年齡提高也意味著喪妻的男性愈來愈多。若以男女性別做比較,配偶亡故後的獨居生活,在人際交流層面上,對男性造成的影響比女性來得沉重。

首先,獨居的高齡男性容易出現不與他人對話的傾向。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於2017年實施的調查報告顯示,65歲以上的獨居男性中,每天都與人對話的比率為49%(同樣條件下女性比率為62.3%),相形之下,與人對話頻率最低數字「平均2週不到1次」的男性佔了15.0%,也就是每6、7人中即有1人(同樣條件下女性比率為5.2%)。

上述調查涵蓋的受訪對象中,並非所有獨居高齡男性都是鰥夫。不過,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花16年時間,針對喪妻後獨居的60至70多歲男性,做出的長期追蹤調查顯示:27.0%的男性每週會與其他不同住的家人至少對話一次(同樣條件下女性比率為50.8%),而回答「每個月對話1次」或「幾乎沒有對話」的男性就佔了4成以上,此外,連跟鄰居也不打招呼的男性,平均每4人就有1人。

下一頁: 日本銀髮族幾乎沒有推心置腹的好友

關鍵詞

老齡化 高齡化 銀髮族

小谷MidoriKOTANI Midori簡介與署名文章

銀髮生活文化研究所所長,任職於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2018年底資歷已超過25年。故鄉在大阪府,博士(人間科學),研究專長為生活規劃論、生死學、喪葬問題。除了在奈良女子大學、立教second stage大學擔任講師外,也在身延山大學、武藏野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近期著作《一個人的「終活」》(暫譯,2016年小學館新書)、《「孤身臨終」時代的喪葬事宜》(暫譯,2017年岩波新書)、《「亡1」 伴侶過世後的生活》(暫譯,2018年新潮社)等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