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子老齡化」到「無子老齡化」:日本社會難以擺脫依賴家庭主婦的魔咒

社會

少子化現象無法改進的情況下,「待機兒童」問題持續惡化。日本社會受以往成功經驗的束縛,仍認為育兒的責任應歸個人、母親。筆者警告這樣的社會,不僅將成為少子老齡化,更有可能成為無子老齡化。

「待機兒童」(需要進入保育園,但由於設施和人手不足等原因只能在家排隊等待空位的0~6歲兒童——譯注)現象成為社會問題,保育園設施的完善和擴充是從1994年的「天使計畫」開始,才作為政策性研究課題而列入議事日程的。此後,歷代政權都宣導消滅「待機兒童」,地方政府也在為此不遺餘力地努力,但「待機兒童」的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另一方面,少子化進展迅速,地方保育園編制不足問題也日趨嚴重,已陸續出現一些保育園停辦的情況。近15年間,每年有大約500所國中小學停辦。日本出生人口數量2016年首次降至100萬人以下,2017年進一步減少到94.6萬人。2018年是否會降至90萬人以下,社會對此也已開始揣測。儘管如此,「待機兒童」依然沒有消失,這是為什麼呢?事實上,「待機兒童」只集中出現在部分地區。究其原因,其中包含多方面因素。

妻子收入不可或缺的時代

第一,由於人手短缺,女性的工作範圍擴大,在職女性人數增加。產後繼續工作的女性呈成長趨勢,即使因生產暫時辭職,在子女年幼時考慮再就業的女性也在增加。

第二,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年輕一代的收入顯然有所減少。雖然人們總是被告知「收入正在增加」,但這只不過是收入減少觸底後這兩三年開始反彈而已,遠不及90年代的水準。對於有孩子的家庭而言,妻子的收入變得必不可少。

第三,晚婚晚育現象越來越普遍,等子女長大後再就業,妻子的年齡已30過半,甚至40出頭,這樣的年齡再就業的難度將必然增加。因此,她們無法等到子女長大後再出去工作。這與上述儘早再就業趨勢的出現是密不可分的。

下一頁: 保育園建的越多,想託管的人也會變多

關鍵詞

少子化 老齡化 人口 家庭主婦 勞動方式改革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