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的「顧問」職位,考問企業治理

財經

日本特有的「顧問」職務被詬病為企業治理的阻礙因素。擁有豐富企業採訪經驗的筆者將為各位讀者介紹以往的問題事例,同時他也期待著不透明的元老掌權制度得到調整。

日本特有的不透明職位

在官民雙方共同討論經濟發展戰略的第四屆未來投資會議(2017年1月)上,會議主席安倍晉三首相論述道:「應消除不透明的卸任幹部的影響,加強董事會的職能,以便企業果斷做出經營決策。」(會議紀要)

之所以稱其為「不透明」,是因為顧問是一種與公司法無關的隨意性設置,各企業賦予他們的職責以及給出的報酬等各方面待遇不盡相同,而且沒有義務對此予以公開。歐美國家基本上不存在幹部退休後通過這種形式在原企業繼續留任的制度。

因此,「顧問」為日本所獨有,英語中沒有準確的詞與之對譯。舉例而言,「顧問」通常是董事長或總經理級別的人物退休後掛的頭銜,東京證券交易所一部上市公司顧問在英文中有多種譯法,包括「advisor」「counselor」「senior advisor」「executive advisor」「executive counsel」,等等。

「顧問」通常是除董事長和總經理級別外的董事卸任後所擔任的職務,英語中多譯為「advisor」,有時也譯為「executive advisor」。

有些企業對「顧問」職務規定有任期,任期結束後就成為「最高顧問」或者「特別顧問」。這些稱謂帶有更加濃重的名譽職務色彩,英語譯為「chief board advisor」或「senior corporate advisor」。總之,僅憑英文名片,根本判斷不出對方到底是顧問還是特別顧問。

顧問和顧問多達17人:東芝的案例

投資者擔心定位模糊的顧問干涉經營活動的呼聲高漲。提到顧問的設置引發實際問題的案例,武田製藥公司可以作為一例。

針對前任總經理、董事長長谷川閑史卸任後就任顧問(英譯為「corporate counselor」)一事,部分股東在2017年6月的股東大會上提出反對議案。當時,我曾向他詢問卸任後的頭銜,他苦笑著回答說:「是名聲不好的顧問。」

後來股東議案遭到否決,Christophe Weber社長公開發表了請求股東理解的信函。他解釋說,長谷川擔任顧問有兩個作用:一是應管理層要求提供建議,利用外部關係網為公司做貢獻;二是作為公司代表擔任社外團體要職。他認為給管理層提供建議的情況應該「非常少」,大部分作用在於第二點。

待遇方面,年薪為現任董事長的12%左右,不配公車和專職秘書。

雖然很難想像武田製藥的長谷川顧問是熱衷於干涉經營活動之人,但這種情況在現實中確有存在。比如2015年4月曝出財務醜聞的東芝公司,當時有17名顧問。曾任總經理的西室泰三、岡村正和西田厚聰3人擔任顧問,年滿八旬從顧問職位上退下的兩名前總經理擔任特別顧問,12名曾任常務董事以上職務者擔任常任顧問,其中甚至有人插手過一把手的人事任命。

或許其初衷只是善意地給公司內部的重大事件出謀劃策,但終究不過是從後座發出的雜音而已。股東和媒體的譴責聲日益高漲,公司在2016年6月召開的股東大會上取消了「可根據董事會決議設置顧問」的規定,廢除了顧問制度。

下一頁: 元老把持權力:味之素公司的案例(1)

關鍵詞

企業 經營 企業治理 企業 経営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