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島思考人類使用核武器的後果

政治外交 社會

梅原季哉 [作者簡介]

G7峰會在原爆城市廣島舉行,各國首腦該做些什麼,又該如何感受?曾經前往世界上的戰亂地區採訪,目前正在專研核武器議題的筆者,在本文中提出建議。

對於看到本篇文章的你而言,廣島這塊土地也許是某個遙不可及的地方。即使知道1945年美軍在這座城市投下了人類史上首枚原子彈,或許也無法湧現真實感。

廣島是日本屈指可數的旅遊勝地,有人會聯想到另一個與原爆圓頂館並列為世界遺產,以海上大鳥居聞名的「宮島」吧。不論如何,1945年的原子彈爆炸似乎不過是旅遊書上介紹的歴史片段,是過去在遙遠的土地上發生的戰爭悲劇,雖然令人心痛,但是認知就僅止於此,也並不奇怪。

然而,1945年8月6日在廣島,9日在長崎發生的歷史事件,絕對是任誰也無法置身事外之事。

自5月19日起,主要七大工業國家集團領導人峰會(G7峰會)在廣島舉行,包括擁有核武器的美國、英國和法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首腦將齊聚一堂。趁這個時機,希望各國能夠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萬一使用核武器的話,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我一直在思考。尤其從1年前左右開始,入侵烏克蘭的俄羅斯總統普廷宣布不惜動用核武,明顯擺出威嚇的姿態,更加讓我陷入沉思。

與「癌症」相似的戰爭

筆者曾經擔任記者兼新聞工作者,在報社工作33年之後,目前在廣島市作為和平學・國際關係理論的研究者,正在撰寫博士論文,題目是核武器。

美蘇冷戰結束,世界各地的衝突不斷,身為記者經常深入戰地及危險地帶,如巴基斯坦核爆試驗、北約在科索沃戰爭的大規模空襲、讓美軍陷入泥沼的伊拉克……。最近一次則是2014年俄羅斯欲從烏克蘭手中併吞克里米亞、在頓巴斯地區主張「獨立」的親俄勢力與烏克蘭軍隊開始交戰之際,也親赴現場採訪。

我認為在人類社會裡發生的戰爭,就像是人體內的癌細胞。光是口中高喊消滅癌細胞,癌症也不會消失,必須要了解癌症是如何生成的。同樣地,知道戰爭是怎麼一回事,了解它的結構,是遠離戰爭的第一步。我深信不管是新聞工作者或是國際關係理論的研究者,應該在這條路上做出貢獻。

下一頁: 原爆倖存者的訴求「拒絕核武器」

關鍵詞

美國 核武器 受害者 長崎 第二次世界大戰 廣島 原子彈 原子彈爆炸 原子彈爆炸圓頂屋 核裁軍

梅原季哉UMEHARA Toshiya簡介與署名文章

前朝日新聞記者。目前就讀廣島市立大學大學院和平學研究科博士班。1964年生於東京。畢業於國際基督教大學。任職朝日新聞報社期間,曾擔任過布魯塞爾特派員、維也納支局長、美國總局局員、歐洲總局局長(倫敦)等職。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