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80週年的「歷史戰」

2020年代的歷史認識問題──轉為全球化認知戰的一環

國際 政治外交

今年是戰後80週年,「歷史認識問題」與10年前、20年前相比,正在逐漸改變樣貌。中國企圖塑造出世界大國的姿態,為了在國際秩序上「改變現狀」,將之當作更大規模的認知戰一環,似乎正在策畫一連串的「活動」。

「歷史」的分斷及大眾化和情感

以上所述是近代以來的現象,還要再加上近年尤為顯著的是以歷史寫手之姿登場的「大眾」,以及歷史敘事的分斷化。前者透過網路、SNS的普及,讓過去有限的歷史寫手能夠迅速且多元地發展起來,由歷史學者描寫的歷史反而成為少數派。當然,從以前開始就有很多鄉土史學家以市井小民為對象進行口述歷史,但是近來的歷史寫手急遽增加,狀況改變甚大。

耐人尋味的是,在SNS上講述的歷史不見得是單純的自我主張,也會出示一些像是「根據(或類似)」的東西來佐證,原因出於在網路上能輕易閱覽歷史史料的緣故。當然,從歷史學來看,這些在SNS空間散布的看似「有憑有據」的言論,被認為缺乏史料批判和先行研究的功夫。這一點相對化歷史學家的專門性,使得關於歷史的論述和討論更加複雜。

而後者則是與全球化導致差距擴大、社會分斷加劇有關。社會分斷和歷史觀往往有著深切關係。美國的BLM運動(「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簡稱BLM)及圍繞著「偉人」「英雄」評價的社會運動廣為人知,不過在社會分斷加劇下,弱者或貧窮階級會對自由史觀產生共鳴,相反地有些人的歷史認識則是內含強烈的愛國主義。此外,像臺灣這樣,伴隨著族群或世代等的社會分裂,造就了多元的歷史觀。

另外,在政治、國際政治的領域上,「情感」開始變得極為重要。這個時代,比起做出合理選擇的理性個人,重要的是要透過各種媒體喚起同溫層產生「共感」,更遑論這種情感很容易與歷史結合起來。這也是2020年代的特點。

下一頁: 國際言論空間的歷史論述

關鍵詞

歷史認識問題 歷史認識 認知戰 戰後80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