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80週年的「歷史戰」

2020年代的歷史認識問題──轉為全球化認知戰的一環

國際 政治外交

今年是戰後80週年,「歷史認識問題」與10年前、20年前相比,正在逐漸改變樣貌。中國企圖塑造出世界大國的姿態,為了在國際秩序上「改變現狀」,將之當作更大規模的認知戰一環,似乎正在策畫一連串的「活動」。

強化國家或政權正當性的歷史政策

所謂的近代國家,是由「國民」共同幻想出「我們」這個紐帶,以作為統合國民的裝置而創造出國家史,並且透過學校教育或社會教育,在國民之間推展開來的。現在,此模式依然沒變,「歷史」在新興國家中理所當然受到重視。即使是中國,也創造出用來統合國民的歷史敘事,以及強調中國共產黨統治正當性的敘事,並且透過教育或宣傳活動深植國民心中。

由教育或宣傳活動灌輸的歷史敘事,與歷史學誕生出的研究成果不同。不過,在戰爭動員體制下,抑或是像現在的中國以政治優先的情況下,歷史學容易淪為政治動員工具。在強調內外危機包夾、以國家安全作為國策主軸的習近平政權底下,加強對歷史學的管理,並徹底實行。像是社會科學院的歷史相關單位遭到統合,以及部分「學術性高」的歷史學者被斷定是「虛無主義(對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建設毫無建樹)」受到抨擊,這般傾向越來越強烈。

此外,由教育或宣傳活動灌輸的歷史敘事,會隨著政策改變而產生變化。在中國,鄧小平時代盛行經濟發展史和20世紀前半中華民國時期的研究,但到了習近平時代,在黨高於政府的政策下,「中國共產黨史」連帶地受到重視,中國近現代史也逐漸被替換成以「黨史」為中心。另外,以日中關係來看,中國不只更加注重抗日戰爭史,像是日中戰爭的時期不是從1937年開始,而是1931年到1945年為止,教科書上的論述出現變化。再者,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日中戰爭時期的合作,也幾乎不被重視。這一點與中國共產黨在2016年以後放棄透過與國民黨的「國共合作」達成臺灣統一的方針有關。

下一頁: 「歷史」的分斷及大眾化和情感

關鍵詞

歷史認識問題 歷史認識 認知戰 戰後80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