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權下的日美中關係與東亞──經驗與挑戰

政治外交 國際

美中關係因加徵關稅與報復性關稅的交鋒而趨於緊張,然而川普政府的對中政策全貌仍未明朗。中國似乎一邊維持相對冷靜的應對,同時探索未來雙邊關係的「大框架」將如何發展。

川普政府上任已超過一個月。關於未來的日美中關係走向,雖然存在各種不同觀點,進行分析時,應有幾項基本前提需要考量。

首先,儘管川普政府與拜登政府之間存在一定的延續性,但由於川普總統個人的特質,可觀察到明顯的非連續性。其次,與第一次任期相比,雖然有源自川普本人特質的連續性,但也可看到諸多不同之處,例如較快決定人事任命等。第三,相較於 2010 年代,當前國際環境已因新冠疫情及烏克蘭戰爭等因素而發生重大變化。本文將基於這些前提,探討川普政權下的日美中關係與東亞局勢。

拜登時期政策的延續

2025年2月,美中之間已展開加徵關稅與報復性關稅的交鋒,可說「前哨戰」正式開打。然而,美國對中政策的整體輪廓仍不明朗。 特別是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並不僅針對中國,亦涵蓋盟國與其他夥伴國。若不全面檢視這一政策架構及中國在其中的定位,中國方面也難以決定如何應對川普政府的動向。因此,中國目前的反應相對冷靜。 經歷第一屆川普政府後,中國已充分認知川普將關稅、能源與糧食視為關鍵議題。此外,第二任期的人事安排決策速度更快,某種程度上也提升了政策的可預測性。

然而,川普政府的對中政策並不僅限於關稅與貿易措施。在第二任期,盧比歐出任國務卿、沃爾茲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科爾比則被任命為國防部副部長,顯示政府內部有大量對中強硬派人士擔任高層職位。這些官員的政策雖可視為延續第一任期後半段龐培歐、波廷傑等人的對中方針,但在經濟安全保障與臺灣問題上,則更傾向承襲拜登政府的政策。 從這一點來看,中國在這些議題上屬「經驗內」,對當前情勢的評估亦在可預測範圍內,因此整體反應相對冷靜。

下一頁: 美中關係的「大框架」仍不明朗

關鍵詞

美國 中國 東亞 臺灣 美中關係 川普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