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訪談】和平才是真正的核心利益:謝長廷和川島真大談臺日關係(上)

人物訪談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川島真 [作者簡介]

來自臺灣的駐日本代表謝長廷,赴任將滿8年,這段時間中歷經蔡英文連任、新冠疫情、前首相安倍晉三過世等重大事件,首相也換了兩人。謝長廷是如何看待這段日子的臺日關係?nippon.com編輯策劃委員會委員東京大學教授川島真特別與謝長廷對談,為讀者呈現的是政治、臺日外交與兩岸關係的感觸。

謝長廷 HSIEH Chang-ting

駐日本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1946年出生於臺灣臺北。臺灣大學畢業,就讀京都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並修完博士課程。從職業律師轉型從政,並於1986年參與民進黨創黨。曾任立法院委員、高雄市長、民進黨主席,並於2005年至2006年陳水扁執政期間擔任行政院院長。自2016年6月起擔任現職。

臺日關係穩中求進

川島真  您自2016年6月以來擔任駐日代表已有7年半,這是不是臺日關係最好的時期?如何看待這8年的臺日關係?

謝長廷  我想這段時間無疑是1972年斷交以來最好的時期,但仍有其界限。因為臺日沒有正式邦交,推動政府間的關係存在困難。即便如此,我們也進行了一些國會外交和政黨外交。

川島真  臺日關係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謝長廷  如果從經濟角度看,那就是自由貿易協定(FTA)。目前使用的是一種稱為EPC(經濟夥伴委員會)的貿易方式。由於臺灣無法加入東協(ASEAN,東南亞國家協會),臺灣的商人和企業面臨的困難對越來越大。我們的產品,如一些水果,相比菲律賓要多出16%的稅,這真的很艱難。因此,與日本的EPC或FTA協定至關重要,需要減稅。但日本會考慮到中國因素,不敢行動。

川島真  突破這種基本困境有些困難?

謝長廷  這還是關乎日本。實際上作為駐日代表,或許不應該這麼說,但我認為,回顧戒嚴時期的經歷,我們那時沒有自由。有時我們有意見,但卻也不敢表達。就像應該做的事做不到,應該說的話不能說。

逐漸地,自我審查變成常態,我們就失去了自主性。國家也是如此。我認為,現在很多國家由於擔心中國,不敢做應該做的事,不敢說應該說的話,不敢承認應該承認的事,最終將慢慢失去獨立性。

日本對此已有所警覺,所以岸田首相表示將會說應該說的話。但實際上,在實務上太過在乎中國,但並不是真的了解中國共產黨,中國有時是“怕硬不怕軟”的,你越是在乎他,他就越是蠻橫。

川島真  我有個想法,就是日本外務省本身似乎沒有系統性地培養對臺灣事務的人才,完全是培養對中國事務的人才。培養對臺灣的人才上,缺乏系統性方法,這也是一個問題。

謝長廷  這是因為顧慮到中國。本來應該有一個專門研究臺灣的部門,因為臺灣事實上有其特殊地位。日本應該設立一個關於臺灣的部門,而不是將研究臺灣的任務歸類於「研究中國內部的臺灣問題」,這本身就很奇怪,這就是迎合中國的主張而自我削弱立場的表現。
當中國提出抗議,日本就會有所顧忌,覺得需要維持穩定。當然,日本追求中日穩定關係可以理解,但過度顧忌就無法有效行動。中國很簡單,他們不希望你做的事,就說是他們的核心利益。臺灣是他們的核心利益,釣魚臺問題是他們的核心利益。但我認為,和平才是真正的核心利益。

下一頁: 維持民主政體的現狀

關鍵詞

中國 總統選舉 國民黨 臺灣 外務省 總統大選 太陽花運動 民進黨 立法院 民眾黨 謝長廷 駐日代表

川島真KAWASHIMA Shin簡介與署名文章

nippon.com編輯策劃委員會委員。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中曾根和平研究所研究本部部長。專攻亞洲政治外交史、中國外交史。1968年生於東京都。1992年畢業於東京外國語大學外語系中文專業。1997年修滿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獲博士(文學)學位。經任北海道大學法學系副教授後,擔任現職。著作有《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4年)、《21世紀的「中華」 習近平中國與東亞》(中央公論新社,2016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