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暗雲密布

「蘇聯化陷阱」:中國經濟陷入困境的緣由

政治外交 財經 國際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中國與泡沫經濟崩壞前後的⽇本有相似之處的聲音不絕於耳。中國真的會步⽇本的後塵嗎?⽇本綜合研究所理事吳軍華對此不以為然。她認為,中國經濟⾯臨的最大風險是「蘇聯化」,⽽非「⽇本化」。

黨的利益至高無上

眾所周知,中國的領導人不是通過國民投票選出的。因此,對領導人而言,實現國家(實質上是共產黨)的議程遠比提升國民福祉更為重要。為此,擴大財政收入不可或缺。事實上,改革開放後,除了去「蘇聯化」有所進展的1980年代與爆發新冠疫情的特殊時期外,中國的財政收入增長一直超過GDP。

由於財政拿大頭,居民收入的增長在初次分配階段即被抑制,從而限制了消費需求的擴大;而源自蘇聯的共產主義革命所建立的土地公有制實質上是二次分配,起到了同樣作用。1990年代末期以來,钜額的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在滋潤了地方財政的同時,也哄抬了房地產價格。高房價吸走了大量居民收入,導致房地產以外的消費需求增長乏力。

有論者認為,消費需求疲軟是因為國家主席習近平反對福利主義;也有人把中國經濟陷入困境的原因歸咎於所謂「中等收入陷阱」。與「日本化」一樣,兩者都是以美日歐等西方國家進行經濟分析時經常使用的概念。毋庸置疑,用自身習慣的概念去解析中國經濟可能得心應手,也容易贏得關注。但不得不說,這種套用往往不得要領,似是而非,導致錯誤的論斷。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經濟曾一度通過去「蘇聯化」恢復活力,但由於政治體制改革的缺位,隨著社會多元化壓力的增大,中國經濟重歸「蘇聯化」。如果一定要說中國陷入了什麼陷阱的話,筆者認為這個陷阱既不是所謂「中等收入陷阱」,也不是什麼「日本化陷阱」,而是制度陷阱。

標題圖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廷在北京舉行會談,2024年5月16日(路透社)

關鍵詞

中國 泡沫經濟破滅 中國經濟 泡沫破滅 蘇聯化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