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暗雲密布

「蘇聯化陷阱」:中國經濟陷入困境的緣由

政治外交 財經 國際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中國與泡沫經濟崩壞前後的⽇本有相似之處的聲音不絕於耳。中國真的會步⽇本的後塵嗎?⽇本綜合研究所理事吳軍華對此不以為然。她認為,中國經濟⾯臨的最大風險是「蘇聯化」,⽽非「⽇本化」。

金融危機後的大規模財政刺激加速中國經濟的再「蘇聯化」

中國經濟的增長率(GDP)在2007年達到顛峰(14.2%)後放緩。這意味著儘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使中國得以搭上經濟全球化的便車,但由於「國進民退」,經濟增長潛力持續下滑。

由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引爆的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了中國政府維持經濟增長的壓力,但從結果上卻幫助其擺脫了困境。因為中國政府得以將由「國進民退」導致的增長乏力歸咎於到金融危機。諷刺的是,儘管使國有企業做大做強的大規模財政刺激與經濟市場化背道而馳,卻受到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高度讚揚,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此,中國經濟的再「蘇聯化」進入加速度的軌道。

中國經濟在大規模的財政刺激下短暫復甦。但由於地方政府以國有土地作為擔保成立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Local Government Financing Vehicle)-實質上是具有融資和地產開發功能的國有投資公司-是財政刺激的主要推手,使得傳統上在製造業領域施虐的「軟預算約束」問題的危害進一步擴散。結果,在導致房地產市場泡沫化的同時, 埋下債務危機的種子。

「蘇聯化」抑制消費需求

「蘇聯化」還抑制了消費需求的擴大。新冠清零政策結束後,中國經濟持續低迷。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透過傾銷海外,特別是歐美市場來消化其過剩產能的批評聲浪日益高漲。

暫且不論此類批評是否合理,中國內需的增長速度跟不上其產能擴張的速度是客観事實。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中國政府沒有認識到消費需求的重要性嗎?當然不是。事實上,中國政府早在1990年代末就已提出了將經濟增長機制從依靠投資出口轉型為消費需求的政策目標。那為什麼至今未能轉型成功呢?「蘇聯化」是主要原因之一。

如前所述,隨著民營企業壯大,「軟預算約束」的問題曾一度有所改善,但阻礙消費需求擴大的「蘇聯化」則一直困擾著中國經濟。

下一頁: 黨的利益至高無上

關鍵詞

中國 泡沫經濟破滅 中國經濟 泡沫破滅 蘇聯化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