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暗雲密布

「蘇聯化陷阱」:中國經濟陷入困境的緣由

政治外交 財經 國際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中國與泡沫經濟崩壞前後的⽇本有相似之處的聲音不絕於耳。中國真的會步⽇本的後塵嗎?⽇本綜合研究所理事吳軍華對此不以為然。她認為,中國經濟⾯臨的最大風險是「蘇聯化」,⽽非「⽇本化」。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

從制度角度回顧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可以1990年代末期為界分為兩個時期。上半期,政治上,「黨政分離(黨與政府職能分開)」、「政企分離(政府與企業職能分開)」;經濟上,鄉鎮企業(指在中國農村由鄉級政府及集體經營管理的企業)異軍突起,「國退民進」(即縮小國有經濟規模縮小,擴大民營經濟規模),中國經濟開始去「蘇聯化」。然而,進入下半期後,「國退民進」逆轉為「國進民退」,去「蘇聯化」的進程嘎然而止。這種逆市場化時代潮流的動向很快在中國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2001年前後,圍繞著「國進民退」爆發了一場激烈的論戰。

其背景是始於1998年的國有企業改革。在「抓大放小」方針的指引下,政策扶持加強了一部分大型國有企業(「抓大」),同時以極少或零成本地剝離了50多萬家中小型國有企業(「放小」),以企業數衡量的「國退民進」快速進展, 一度被認為是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重大成就而廣受盛譽。然而,「抓大放小」的真正目的是以改革的名義將經營不善擁有大量冗員的國有企業的負擔拋給市場,集中資源做大做強大型國有企業,重建由國有企業主導的經濟。其結果之一是中國經濟的再「蘇聯化」,改革前困擾中國經濟的「軟預算約束」再度成為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軟預算約束」是由匈牙利經濟學者、後來擔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的科爾奈(János Kornai,1928-2021年)針對社會主義經濟的根本病理而提出的概念。指當國有企業遇到財務困境時,能藉助政府援助繼續生存,因而缺乏自主改善經營積極性的現象。

下一頁: 金融危機後的大規模財政刺激加速中國經濟的再「蘇聯化」

關鍵詞

中國 泡沫經濟破滅 中國經濟 泡沫破滅 蘇聯化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