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暗雲密布

「蘇聯化陷阱」:中國經濟陷入困境的緣由

政治外交 財經 國際

吳軍華 [作者簡介]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中國與泡沫經濟崩壞前後的⽇本有相似之處的聲音不絕於耳。中國真的會步⽇本的後塵嗎?⽇本綜合研究所理事吳軍華對此不以為然。她認為,中國經濟⾯臨的最大風險是「蘇聯化」,⽽非「⽇本化」。

「蘇聯化」阻礙中國經濟發展

在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日益增加之際,中國經濟可能會「日本化」的聲音塵囂日上。表面看,當前中國面臨的許多問題,如人口老齡化、房地產市場惡化、累積債務等,確實與泡沫經濟崩潰前後的日本頗為相似。然而,兩國的政治制度迥異,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也不同。所以,中國經濟幾乎不可能「日本化」。真正應該重視的是中國經濟「蘇聯化」的風險。事實上,中國已出現重蹈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覆轍的徵兆。

回顧前蘇聯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在展開批判史達林批判的赫魯曉夫時代(1958—1964),政治管制有所放鬆,經濟也呈現了一定的活力。在軍事領域,首枚人造衛星「史普尼克號」的成功發射更展現出超越美國的氣勢。勃列日涅夫執政後(1964—1982),進一步加強了與美國的軍備競賽,但經濟卻陷入了嚴重的滯脹(Stagflation,增長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存在)。戈爾巴喬夫上臺後(1985—1991),高舉改革(Perestroika)和開放(Glasnost)大旗,試圖通過政治制度的部分民主化振興經濟,但成效甚微,最終未能避免蘇聯的解體。

毋庸置疑,現在就中國是否會迎來與蘇聯同樣的結局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中國經濟確已呈現出與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極為相似的狀態。改革開放後,一度去「蘇聯化」的中國經濟重又折回到「蘇聯化」的老路,中國再次面臨改革開放前的經濟困境。

下一頁: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

關鍵詞

中國 泡沫經濟破滅 中國經濟 泡沫破滅 蘇聯化

吳軍華WU Junhua簡介與署名文章

本科畢業於中國復旦大學。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修了後到日本綜合研究所任職。歷任主任研究員,駐香港首席經濟學家、日綜上海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董事長等職。並曾兼任香港大學、哈佛大學和喬治・華盛頓大學客座研究員、威爾遜國際學人中心公共政策學者。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