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的投資驟減?中國的外資企業發生了什麼變化?

財經 政治外交 國際

近來接連不斷出現「外商對中國投資急踩煞車」的報導。雖然部分原因來自金融交易的特殊因素,但在美中對立的背景下,外資避免將中國作為實質投資地之趨勢,的確越來越強烈。即便獲譽為「外資三巨頭」的汽車業、半導體與金融業亦出現異變。

美中對立導致貿易結構發生變化

另一個原因與美中對立有關。儘管統計資料難以準確反映,但在過去五年之間,美中對立加劇的過程裡,為了避免美國大幅提高對中國的關稅以及擴大對中國商品進口限制的影響,無論是中國的外資企業,抑或國內企業,將工廠遷往東南亞或墨西哥的企業皆有所增加。如果僅看此點,便會認為外商投資減少與製造業空洞化正在發生,中國國內亦出現對此表示擔憂的聲音。

然而,僅關注此點可能會誤判事物本質。遷往海外的主要是成品組裝工廠,其所需的機器設備、原物料與零組件仍由中國進口。換言之,面對美中對立的環境變化,中國供應鏈正在向海外延伸,以適應新局勢。

這種變化已反映於中國的貿易統計資料上,中國最大的出口地已從西方先進國家轉為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東協),而出口貨物的內容裡,例如智慧型手機組裝這類低附加價值的成品所占比例下降,而原物料與機械設備的比例則有所上升。作為美中對立的衍生影響,特別是中國與東協之間的貿易投資關係,正在快速擴大和深化,值得更加關注。

中國出口國家的推移

由前述狀況可以得知,中國的貿易與產業結構正在變化,而這種變化勢必對於外商在中國的投資以及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產生中長期的影響。

下一頁: 進駐中國的企業呈現兩極化

關鍵詞

中國 EV 半導體 貿易 美中關係 阿里巴巴 中國經濟 貿易戰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