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日本的薪資與雇用制度

春鬥與日本薪資動向:薪資調漲亦擴展至小型企業,仍須持續營造出薪資成長的實際感受

財經

從最近的宏觀統計數據來看,相較於今年春鬥所達成之薪資成長率,雖然較為保守鈍化,日本整體薪資成長的趨勢明顯。筆者分析其背景因素與其他國家的差異,指出「明年春鬥應進一步加快調高薪資的步伐」。

毛利呈現出人事費用的空間,在小型企業裡毛利亦有增長。「聯合」之調查與「每勤」(毎勤)之間的差異,受到勞工就職、轉職與離職等動向之影響

接下來探討以下兩點。

  • 薪資調漲的趨勢擴展至小型企業之背景因素
  • 若相較今年春鬥的薪資調漲,日本整體基本薪資的増長幅度受到抑制之背景因素

<擴展至小規模企業薪資提升的背景因素>

能源價格與原物料費用的高漲,對於企業經營造成很大的影響。根據帝國數據銀行「關於價格轉嫁的實態調查(2023年7月)」報告顯示,面對成本上漲的部分,有74.5%的企業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進行價格轉嫁,其中「可以完全轉嫁成本」的企業占4.5%。然而,有12.9%的企業「完全無法進行價格轉嫁」,顯示出部分企業的經營環境相當險峻。

另一方面,根據財務省『法人企業統計調查』,即使在資本未滿1億日圓的中小企業裡,自2022年第四季度起,其毛利((銷售總額-銷售成本總額)/母集團企業數)――作為銷售業務與一般管理業務的人事費用之調整空間――亦呈現成長趨勢(圖3)。即使能源價格和原物料費用的高漲導致銷售成本增加,但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各公司透過價格轉嫁與產品容量的調整等手段,成功增加營收(*2)。雖然需要注意那些無法進行價格轉嫁與毛利受到擠壓的企業,但綜觀全日本,中小企業毛利增加的部分,為其在銷售與一般管理業務的人事費用上有更多的調整空間,此現象可能是薪資調漲的趨勢擴展至小型企業的背景因素之一。

此外,關於中小企業採取調漲人事費用的必要性,若檢視日本銀行『全國企業短期經濟觀測調查(短觀)』,中小企業雇用判斷指數D.I.(譯註:Diffusion Index,該指數用於判斷企業景氣與雇用人員數量是否適切)在最新9月的調查裡達到了▲36個百分點(譯註:▲為赤字不足之意),超過了疫情前2019年9月調查的▲34個百分點,顯示出更加嚴重的勞動力短缺。而對於未來(將於2023年12月進行調查),勞動力短缺的感受預計將擴大至▲40個百分點,一般認為透過提高薪資以確保人才的必要性正在增加。

圖3 展示以資本規模分類的每家公司之毛利趨勢

<與今年春鬥的薪資上調(base up)相比,日本全國基本薪資增長幅度受到抑制的背景因素>

雖然尚未知曉影響的具體程度,但可以整理出幾個可能的背景因素進行探討。

其一牽涉到聯合調查的涵蓋範圍。根據厚生勞動省的「薪資調漲等實態相關調查」,2022年有工會的企業比例為21.2%,這意味著大多數企業並無工會。此外,該調查亦顯示,即使在有工會的企業裡,「未進行薪資調漲談判的企業」,在2022年的比例為26.0%,同時,也有一定比例的企業降低基本薪資或扣減薪資。

雖然2023年的數據尚未公布,若結構未有大幅變化,則仍有相當多的企業位於「聯合」的調查涵蓋範圍之外。此外,前述扣減薪資的企業情況拉低平均值,將會反映在「每勤」的數據裡。

再加上,即使工會獲得了較高的基本薪資上調(base up),是否同樣適用於非工會成員的勞工或管理層,這取決於企業經營者的判斷。若多數企業對非工會成員的勞工或管理層不實施相同的薪資調漲政策,這將成為「聯合」調查裡,抑制基本薪資增長幅度的因素。

其二是伴隨著企業特性顯著變化的勞動力流動所帶來的影響。根據「每勤」的統計,2023年7月比前月末增加的勞工人數為46萬915人,減少的勞工人數為48萬9405人,每月約發生95萬人的勞動力流動(一般勞工,總計人次)。此外,觀察一般勞工的勞動力流動率((增加勞工人數+減少勞工人數)/前月末勞工總數)之長期性動向,顯示出在經濟遭受衝擊時期會下降,之後又會上升的傾向(圖4)。從2021年初到2022年末,勞動力流動皆相當活躍,此過程中產生就業結構的變化,以及每月約95萬人的勞動力流動,將伴隨著薪資的變動而反映在「每勤」的數字裡。

圖4 一般勞工的勞動力流動率

本文的分析試圖排除日本標準產業大分類之間,或者企業規模之間的勞動力流動所帶來的結構變化之影響。由於處理前後的差異,檢視2023年7月伴隨企業特性的大變化之勞動力流動(一般勞工)的影響,可以發現對於100人以上企業的基本薪資造成約0.2百分點的下降,而對99人以下企業的基本薪資則出現約0.1百分點的上升。總而言之,在100人以上的企業裡,這種勞動力流動的影響,成為了抑制「每勤」裡基本薪資增長幅度的因素,這也是導致「毎勤」與「聯合」調查之間出現差異的背景因素之一。

此外,一般而言,勞動力流動對於長期培養的人力資本造成損失,容易導致薪資降低。雖然也需注意以改善工作與生活平衡等非薪資因素之勞動力流動,但重要的是,支援更有利於人力資本積累與薪資成長的勞動力流動。

另一方面,從勞動力流動的整體影響之中,亦能推導出其他論點。根據總務省的『勞動力調查(詳細集計)』,2023年第一季至第二季之間,正式雇用職位之間的轉職者數量之年度增幅變化部分顯示,「25~34歲」增加6萬人,而「35~44歲」增加3萬人,這兩個年齡區段呈現增加趨勢。根據厚生勞動省的『雇用動向調查』等調查結果,一般而言,年輕的轉職者往往伴隨著薪資增長。因此,從勞動力流動的整體影響來看,對於包括基本薪資在內的整體薪資,也可能產生提高的效果。

以其他觀點來看,或許受到春鬥之影響。由於著眼於持續在同一家企業工作的勞工,排除勞動力流動的整體影響,「毎勤」的基本薪資之增長幅度受到抑制,可能會擴大與「聯合」調查的差異。換言之,勞動力的流動方式可能對於「毎勤」與「聯合」調查之間的差異,產生擴大或縮小的雙重影響。

再加上,不僅僅是勞動力流動,就職與離職亦有影響。例如,新進員工的增加超過往年水準,或者高齡層的屆齡退休與轉為囑託雇用的增加,將使得「毎勤」基本薪資的平均值產生變動。就職、轉職與離職造成勞工的結構比例發生變化,可能會導致與假設繼續雇用的「聯合」之調查結果出現差異。

(*2) ^ 銷售成本的範圍因業種而異。例如,在製造業裡,直接用於加工的勞務與能源等費用包含於銷售成本(製造成本)。由於也有可能刪減直接用於加工的勞務費而增加毛利,因此也嘗試對非製造業進行了同樣的計算,但發現自2022年第四季以來,在資本金未滿1億日圓的中小企業裡,毛利增加的趨勢依然不變。此外,因企業倒閉等導致毛利惡化的企業比重減少,一般認為有可能增加每家公司的毛利平均值。然而,根據財務省的『法人企業統計』所示,依照資本分類的企業數量,資本未滿1億日圓的中小企業雖然日趨減少,但並非以2022年第四季為轉折而急劇減少。

下一頁: 重要的是明年春鬥仍要持續努力營造出薪資調漲的實際感受

關鍵詞

雇用 通貨膨脹 春鬥 薪資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