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65週年

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於今日之意義:洞悉遏止戰爭之結構以作為教訓

政治外交

福田圓 [作者簡介]

今年是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的65週年,近年來,臺灣與中國之間的軍事緊張再次升高。在此期間,中國的軍事力與國際社會間的存在感皆已出現重大轉變,然而回顧過往危機,仍極有可能從中汲取教訓。

亦須考慮中國內部的政治情勢

第三個教訓則是認識到中國內部與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政治動向將會反映在對臺政策之上。若檢視1958年「八二三砲戰」的時代背景,可以發現當時毛澤東批評1954年以來以「和平共處」為原則的對外政策,更批判解放軍的現代化和正規化路線,試圖掌握軍事與外交的主導權,這些都是中共內部的政治動向。

時至今日,即使預期美軍可能介入,抑或導致國際孤立,中國是否會對臺灣進行軍事侵略,一般認為絕大程度取決於中共內部集權於一身的習近平。若是如此,提高對中國的軍事嚇阻力,或是宣示武力改變現狀缺乏正當性種種努力非常重要,但仍須考慮這些行動對於中國內部政治與中共黨內權力結構所產生的影響。

第二次臺海危機經過65年後,中國具備的軍事實力與國際社會裡的存在感,已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在這65年之間,臺灣海峽存在著由中國、臺灣與美國等主要行動者所組成的威攝、遏制結構,於此同時,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臺、澎、金、馬這些疆域也是事實。面對在臺灣海峽展示自身實力的中國,或許需要不同的方法因應,但仍應理解過去軍事嚇阻的結構,以及抑制危機發展為戰爭的機制,不能遺忘從中汲取教訓的重要性。

標題圖片:臺灣金門島上公開供遊客參觀的砲台遺址,2018年7月(共同)

關鍵詞

美國 中國 日本 自衛隊 美軍 臺灣 人民解放軍 台灣海峽 臺灣有事

福田圓FUKUDA Madoka簡介與署名文章

法政大學法學部教授,專攻東亞國際政治史、現代中國與臺灣研究。出生於福岡縣,畢業於國際基督教大學教養學部,修滿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政策・媒體研究科後期博士課程學分,獲得慶應義塾大學的政策・媒體博士。歷任國士館大學副教授、法政大學副教授等職,自2017年起擔任現職。著有《中國外交與臺灣:「一個中國」原則之起源》(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13年),該書榮獲亞洲・太平洋賞。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