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65週年

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於今日之意義:洞悉遏止戰爭之結構以作為教訓

政治外交

福田圓 [作者簡介]

今年是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的65週年,近年來,臺灣與中國之間的軍事緊張再次升高。在此期間,中國的軍事力與國際社會間的存在感皆已出現重大轉變,然而回顧過往危機,仍極有可能從中汲取教訓。

軍事嚇阻力與危機應對外交的重要性

在第二次臺海危機的教訓裡,一般認為最為重要的,莫過於包含核武在內的軍事嚇阻力。由於毛澤東決定砲擊金門而引發第二次臺海危機,但在此決策過程裡,毛澤東對於美軍可能介入離島防衛而憂心不已,在下令砲擊前的那段期間幾乎夜不成眠。即使展開砲擊後,毛澤東與其幕僚仍不斷評估美軍介入的程度,導致無法踏出「下一步」,亦即登陸作戰的軍事行動。即便在今日的臺灣海峽,創造出如此情勢仍然極為重要。美國不時以各種方式言及對於防衛臺灣的關心,在美國與臺灣之間,甚至在區域的各同盟國家之間,針對臺海情勢進行保障國家與區域安全的合作互助,可以提高這種軍事嚇阻力的效果。

第二個教訓是在爆發軍事危機之際的國際關係與外交之重要性。在第二次臺海危機之際,中國的外交官持續收集各國的反應以及應對的相關情報,不斷檢討如何確保自身主張在國際間的正當性。綜觀種種因素之後,例如中國的軍事行動引發各國疑慮、蔣介石的「反攻大陸」未獲支持、「兩個中國」論述出現在國際間停戰談判與締結協定的討論裡,毛澤東最終決定結束軍事危機。

此外,雖然蘇聯提供中國核武保護傘,但對於中國的軍事行動仍有疑慮,也對此決定產生重大影響。如今,中國作為擁有核武的國家,其國際影響力之大,與65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然而,由於中國與國際社會的相互依存關係亦進一步深化,因此仍無法忽視國際輿論對中國行動的影響。雖然不容許單方面以武力改變現狀,但必須在平時便向中國傳達訊息,表示這與支持「臺灣獨立」仍有所區隔,不可一概而論。

下一頁: 亦須考慮中國內部的政治情勢

關鍵詞

美國 中國 日本 自衛隊 美軍 臺灣 人民解放軍 台灣海峽 臺灣有事

福田圓FUKUDA Madoka簡介與署名文章

法政大學法學部教授,專攻東亞國際政治史、現代中國與臺灣研究。出生於福岡縣,畢業於國際基督教大學教養學部,修滿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政策・媒體研究科後期博士課程學分,獲得慶應義塾大學的政策・媒體博士。歷任國士館大學副教授、法政大學副教授等職,自2017年起擔任現職。著有《中國外交與臺灣:「一個中國」原則之起源》(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13年),該書榮獲亞洲・太平洋賞。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