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65週年

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於今日之意義:洞悉遏止戰爭之結構以作為教訓

政治外交

今年是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的65週年,近年來,臺灣與中國之間的軍事緊張再次升高。在此期間,中國的軍事力與國際社會間的存在感皆已出現重大轉變,然而回顧過往危機,仍極有可能從中汲取教訓。

離島的戰略價值已大不同

另一方面,在距離第二次臺海危機已逾65年的現在,臺灣海峽的軍事緊張再次升高。在此期間,中國的軍事實力大幅提升。當年為了砲擊金門與馬祖以及封鎖海峽,解放軍已然卯足全勁,無力取得周邊海空域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對於登陸作戰亦須審慎以對。相較當年,根據目前解放軍的實力,若無美軍介入,可以輕易掌握臺灣海峽的制海權與制空權。正如解放軍在1995年至1996年間於臺灣海峽進行的飛彈演習(第三次臺海危機),以及2022年的大規模軍事演習的情況所示,解放軍的目標已不再侷限於離島,而是轉為進犯臺灣本島,同時阻撓美軍援護的到來。

在進犯臺灣本島之前,若解放軍要先攻擊並佔領離島,很可能是中共意在形成某種政治效果,例如針對臺灣政府、民眾與國際社會的恫嚇與招降,或者是中國領導人的政治表現等。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之下,目標並非金門與馬祖,更有可能攻擊的是東沙島等人口較少的島嶼。其原因在於,正如前述,由於金門與馬祖長久以來一直發揮著連結中國與臺灣的「紐帶」功能,當地居民也希望與中國保持交流,因此較為反對臺灣「獨立」。亦即,即使攻擊金門與馬祖,可能不僅無法獲得中國所期待的政治效果,更有可能讓過去政治工作的成果化為泡影。此外,若從軍事角度觀察,至今仍有一定規模的臺灣軍隊駐紮於金門與馬祖,可能招致針對中國本土的反擊與美軍的介入。

美國的立場不變

美國對於保衛臺灣本島及離島的立場,雖然在過去的65年間歷經轉折,但不僅遏止中國的攻擊,亦避免臺灣挑釁而引發軍事衝突,在此雙重抑止的意義上,可說是堅定不移,貫徹始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曾於第二次臺海危機之際發揮作用,但1979年1月隨著中美建交,而在1980年1月失效。於此期間,美國國會在1979年4月通過「臺灣關係法」,強調「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臺灣的前途之舉」將「為美國所嚴重關切」,並承諾「提供防禦性武器給臺灣人民」。其後,美國政府以戰略模糊的方式防衛臺灣,藉此持續嚇阻中國對臺軍事侵略,以及避免臺灣「獨立」而引發中國武力進犯。在1990年代的第三次臺海危機之際,美國亦曾派遣航空母艦戰鬥群進入臺灣海峽。總而言之,若慮及美國的戰略模糊,以及過去臺海危機時美軍採取的行動,即便中國僅攻擊金門與馬祖,仍無法排除招致美軍介入的可能性。

如此一來,考慮到金門與馬祖在當前中國與臺灣關係裡的政治意涵、以及可以預料的軍事反擊、美軍介入等種種因素,中國若僅攻擊金門與馬祖,再次引發臺海軍事危機的可能性不高。我們反而必須重新思考的是,如何充分利用第二次臺海危機的教訓,以遏止中國針對臺灣本島進行軍事恫嚇與侵略。

下一頁: 軍事嚇阻力與危機應對外交的重要性

關鍵詞

美國 中國 日本 自衛隊 美軍 臺灣 人民解放軍 台灣海峽 臺灣有事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