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65週年

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於今日之意義:洞悉遏止戰爭之結構以作為教訓

政治外交

福田圓 [作者簡介]

今年是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的65週年,近年來,臺灣與中國之間的軍事緊張再次升高。在此期間,中國的軍事力與國際社會間的存在感皆已出現重大轉變,然而回顧過往危機,仍極有可能從中汲取教訓。

殘存於蔣介石掌握之下的離島群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以下簡稱為解放軍)針對福建沿岸的金門群島與馬祖列島展開砲擊和封鎖,第二次的臺灣海峽危機就此爆發(譯註,亦即「八二三砲戰」,以下簡稱「第二次臺海危機」。首次臺海危機發生在1954-55年,第三次則是1995年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李登輝訪美與1996年臺灣首次舉行民選總統)。砲擊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為中國)領導層的意圖未明,但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卻強力捍衛這些被視為「反攻大陸」橋頭堡的島嶼,並在必要時欲針對中國大陸發動反擊。相對於此,對於這些與臺灣本島相距甚遠的離島是否適用於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譯註:全名為「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間共同防禦條約」),美國仍抱持著猶豫態度,躊躇不前。然而,最終美國不僅出兵防阻共產主義勢力的擴張,同時也力求避免臺灣軍隊的反擊讓情勢演變成一場新的戰爭。亦即,美國在周邊海域部署航空母艦戰鬥群,以遏止解放軍的進犯,同時守護臺灣海軍對於離島的補給行動;但當蔣介石要求支援反攻大陸,美國則是冷淡以對。

中國對金門與馬祖實施封鎖,同時向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喊話,要求撤出離島。不過,從砲擊開始約1個月後,金門的封鎖遭突破,毛澤東發表了名為「告臺灣同胞書」的文件,宣布決定接下來約兩週的時間,將停止偶數日的砲擊行動(譯註:亦即所謂「單打雙不打」——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其後,解放軍將隔天停止砲擊的措施延長,最終成為慣例。軍事危機逐漸趨緩,取而代之的,卻是某種拒絕停戰談判的邏輯。總之,毛澤東將金門與馬祖留在蔣介石手中,拒絕以「兩個中國」的存在為前提展開停戰談判。另一方面,臺灣與美國之間也進行協商,並由蔣介石與時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譯註:John Foster Dulles)發表共同聲明。蔣介石從這份聲明獲得美國協防金門與馬祖的確切承諾,而作為交換條件,他被迫公開表示,往後將不再以軍事力量作為「反攻大陸」的主要手段。

第二次臺海危機之際,蔣介石手中留下了金門與馬祖的掌控權,而在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強調金門與馬祖是連結中國大陸與臺灣的「紐帶」,藉由這樣的說法強調其意義。金門與馬祖在蔣經國時代的臺灣與中國之間,持續作為軍事要塞的最前線,象徵著國共內戰的延續;在李登輝政權以降,則成為臺灣與中國之間經濟交流的第一線。中國轉為提出與臺灣實現「和平統一」,尋求通商、通航、通郵的「三通」,而臺灣方面對於這些開放則持謹慎態度,首先分別在廈門市與金門島之間,以及福州市與馬祖列島之間開放「小三通」。2008年以降,臺灣與中國之間實現了「三通」,使得「小三通」的存在感降低,但在因疫情而受限的往來交流重新啟動的背景之下,「小三通」再次獲得矚目。此外,在習近平政權推動對臺「統一」的進展陷入困境之際,期望廈門市與金門島可以作為實現中國與臺灣「融合發展」的模範區域,發揮更多的「紐帶」連結作用。

下一頁: 離島的戰略價值已大不同

關鍵詞

美國 中國 日本 自衛隊 美軍 臺灣 人民解放軍 台灣海峽 臺灣有事

福田圓FUKUDA Madoka簡介與署名文章

法政大學法學部教授,專攻東亞國際政治史、現代中國與臺灣研究。出生於福岡縣,畢業於國際基督教大學教養學部,修滿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政策・媒體研究科後期博士課程學分,獲得慶應義塾大學的政策・媒體博士。歷任國士館大學副教授、法政大學副教授等職,自2017年起擔任現職。著有《中國外交與臺灣:「一個中國」原則之起源》(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13年),該書榮獲亞洲・太平洋賞。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