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與日本社會

日本農業生存之道:外國人才引進的現狀與課題

財經 社會 工作勞動

為了解決農業勞動力嚴重缺乏的問題,政府決定延長外國人技能實習的研修時間並在戰略特區對外國人就業實施解禁措施,「骨太方針(經濟財政運營和結構改革基本方針)」也將農業納入擴大引進外國人才的物件領域。希望政府今後進一步採取措施完善人才引進體制,提高勞動生產率。

提高勞動生產率,以確保外國人才

應採取的另一項措施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國立研究開發法人農業與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中央農業研究中心所長梅本雅指出:「從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到2010年,農林水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呈現出下降趨勢。」日本的農業通過品種改良、使用化肥和農藥,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此外還力求通過機械化提高效率,但是近20年來卻再也沒有明顯的進步。

勞動生產率低下,支付給員工的報酬就會受限,這成為確保外國人才的瓶頸。不僅是日本對外國人才有需求,歐美及亞洲各國也是一樣。筆者幾年前在考察丹麥和荷蘭的農業時了解到,這些國家支付給外國勞動者的時薪在2500日圓以上。上文提及的Kosen Farm有限公司社長古川也表達了這種危機感:「日本的農業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給出不低於國外的薪資待遇,才有可能確保外國人才。」

外國人才錄用制度的完善對日本農業或許大有裨益。不過,只有經營者轉變思想,提高勞動生產率,日本農業才能存續和發展。

(2018年10月)

標題圖片:茨城縣坂東市的農戶收萵苣的場景 (2017年3月,Aflo)
文內圖片:Kosen Farm提供

關鍵詞

移民 入境 外國勞動者 入國管理 移民 入国管理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