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與日本社會

日本農業生存之道:外國人才引進的現狀與課題

財經 社會 工作勞動

青山浩子 [作者簡介]

為了解決農業勞動力嚴重缺乏的問題,政府決定延長外國人技能實習的研修時間並在戰略特區對外國人就業實施解禁措施,「骨太方針(經濟財政運營和結構改革基本方針)」也將農業納入擴大引進外國人才的物件領域。希望政府今後進一步採取措施完善人才引進體制,提高勞動生產率。

延長技能實習生的實習時間

只靠日本勞動力無法維持農業生產,這種情況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在生產前線,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在農業經營中開始實行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目前,約有2萬5000名技能實習生活躍在農業領域。常聽農業經營者說:「沒有技能實習生,農業經營就無法維持。」

不過,既然是實習制度,就會受到各種制約。研修時間最長為3年,每家經營實體可接收的研修生也是有人數限制的。此外,作為實習對象的工作種類及勞動作業也有限定,無助於研修的單純勞動是不允許的。針對3年的期限,生產前線要求政府妥善考慮的呼聲很高:「到了掌握技術的時候就回國了」,「時間全都花在了指導技術不熟練的研修生身上」。

在這一背景下,近年來政府陸續制定了有關擴大引進外國人才的政策。其中的一項措施為,僅限優秀接收單位和監理團體,可將技能實習期由最長3年延長到5年。此項措施將納入2017年11月起實施的《外國人實習的合理實施及技能實習生保護相關法律》。

戰略特區外國人就業解禁與「骨太方針」

第二項政策是在國家戰略特區對外國人就業採取解禁措施。由人才派遣公司介入其中,在希望引進外國人才的農業從業者與外國就業者之間牽線搭橋,在完善外國人人權監理體制的基礎上,允許技能達到一定水準以上的外國人入國和就業。在農業領域允許外國人「就業」尚屬首次,對每個經營實體也不設人數限制。不過,就業時間僅為3年,不允許永久居住。在被指定為國家戰略特區的10個區域,愛知縣最早表示執行此項措施,2018年8月已選定人才派遣企業。

針對上述變化,農業發展興旺、大量引進技能實習生的產地呼籲:「希望不僅限於國家戰略特區,而是在全國範圍內對外國人就業實施解禁。」

「農事組合法人長崎南部生產組合」在長崎縣島原半島附近組織了約120名農業從業者,收購其農產品銷售給生活協同組合(生協),董事長近藤一海指出:「由於無法確保勞動力,不少農業從業者想擴大規模,但是無法擴大。」如果不能擴大規模,隨著農戶數量的減少,勢必造成國內生產力低下,為了填補缺口,進口農產品則有可能增加。他說:「如果不放寬限制,進口農產品必然會增加。不應該實行特區限定制度,而應該儘早在全國範圍內解禁。」

2018年6月,政府出臺了第三項政策。內閣會議通過了將引進外國人才的新制度納入「骨太方針2018」,細則還有待今後制定,但已規定滯留時間為5年,農業也作為對象行業之一被列入候補範圍。人才引進的對象為擁有一定技術水準的外國人,包括完成技能實習的外國人。以技能實習生的身份赴日的外國人利用新出臺的人才引進制度,最長可在日本滯留10年,農業領域的不滿可望消除。

下一頁: 違規行為頻發,有待行業整體完善體制

關鍵詞

移民 入境 外國勞動者 入國管理 移民 入国管理

青山浩子AOYAMA Hiroko簡介與署名文章

農業記者。生於愛知縣。1986年畢業於京都外國語大學英美語學科。曾供職於日本交通公社(JTB),1990年到韓國延世大學留學1年。回國後,在韓國商社日本韓華公司及船井綜合研究所任職。1999年後作為農業記者開展工作。1年中有半年時間在農村採訪。從2010年4月起為每日新聞社的「經濟觀測」,2011年起為朝日新聞社的「WEBRONZA」欄目定期撰稿。主要著作有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發行的《‘農業’改變的食品行業》(2004年)、《建設強大的農業》(2009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