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與日本社會

日本農業生存之道:外國人才引進的現狀與課題

財經 社會 工作勞動

為了解決農業勞動力嚴重缺乏的問題,政府決定延長外國人技能實習的研修時間並在戰略特區對外國人就業實施解禁措施,「骨太方針(經濟財政運營和結構改革基本方針)」也將農業納入擴大引進外國人才的物件領域。希望政府今後進一步採取措施完善人才引進體制,提高勞動生產率。

急劇的結構變化與日益嚴峻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多年來,日本農業界,中小規模和零星分散型農業從業者占絕大多數,而目前農業結構正在發生急劇變化。高齡及中小規模農戶大多已棄農,其農業用地源源不斷地集中到意欲擴大規模的農業從業者手中。這些從業者一面增加僱用者,一面考慮進一步擴大規模。

日常從事農業生產的「基幹農業從業者」2017年約為151萬人。與10年前的200多萬人相比,減少了四分之一。而從各地區農業用地向農業經營骨幹人員集中的情況來看,2000年的集中率(骨幹人員的利用面積在農業用地總面積中的占比)約為28%,2017年上升至55%左右。

多數農業從業者以家庭經營為主,隨著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從業者從家庭經營轉為法人經營。2011年,採用法人經營形式的農業從業者約為1.4萬個經營實體,2017年增加到約2.3萬個,增加了4成左右。政府鼓勵農業經營向法人轉型,提出到2023年增加到5萬個經營實體的目標。

隨著經營實體平均規模的擴大,員工人數也呈現出增加的趨勢。法人及個人平時僱用的「僱用農業從業者」從2011年的約18萬人增加到2017年的24萬人。儘管如此,勞動力依然短缺。2016年4月,日本農業法人協會向全國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JR全農)、全國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JR全中)及農林中央金庫(農林中金)發起號召,成立了「農業勞動力支援協議會」,旨在商討農業人才短缺的解決對策。該協議會表示,僱用人數的成長速度趕不上法人數量的增加及其規模的擴大,僱用農業從業者目前短缺7萬人。這一缺口還在逐年擴大,預計5年後將達到13萬人。

針對人才短缺問題,農業界此前也並未採取消極態度應對,而是積極僱用老年人、女性和身障人士等多樣化人才。此外,也有不少農業從業者充分利用機器人、無人機等資訊通信技術減輕勞動強度,彌補勞動力缺口。不過,日本農業競爭力的源泉在於高品質農畜產品的生產,細緻的手工作業必不可少。而且,雖然有些農作物的種植機器化程度很高,如水稻,但也有農作物如果樹,幾乎完全依賴手工作業。

下一頁: 延長技能實習生的實習時間

關鍵詞

移民 入境 外國勞動者 入國管理 移民 入国管理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