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憲法

日本國憲法:不同尋常的歷史和結構

政治外交

Kenneth Mori McELWAIN [作者簡介]

日本國憲法是在戰敗後盟軍占領時代制定的。筆者指出,與其他國家相比,日本國憲法的歷史、結構和國民對其的理解可謂「不同尋常」;針對安倍晉三首相提出的論點,他認為即使不修改憲法,也可以實現相關目標。

2017年5月3日,日本國憲法迎來了施行70週年。其間,要求修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盟軍占領下起草通過的日本國憲法的呼聲此起彼伏,從未間斷。安倍晉三2012年12月再次就任首相,宣布將把修憲作為本屆政權優先課題,之後,修憲趨勢愈演愈烈。

修憲能否實現,還需要觀察今後的形勢發展。不過,在此希望大家抓住一個重點,那就是日本國憲法是目前世界上自制定後未經過任何修改的「最古老」的憲法。

從過去的研究來看,未經修改的憲法都存在「短命」的傾向。如果不定期加以修改,憲法就不能適應社會規範、經濟需求以及地緣政治課題的變化,所以沒有經過相應修改的憲法所面臨的「全面更新」風險勢必升高。

由此產生的疑問是,日本國憲法是如何不作任何修改而沿用了長達70年的呢?我的答案非常簡單。因為日本國憲法的簡潔程度堪稱罕見,許多具體規定都是通過(一般性)法律制定的。在憲法條文更長的其他國家需要通過修改條文才能實現的改革,在日本只需要國會簡單過半數即可完成立法。因此在日本,正式修改憲法的必要性很低。

圖表1是以美國法學和政治學者為主組成的研究團隊「比較憲法項目小組」(CCP)製作的,它針對1789年以後通過的全部憲法,將它們使用的單詞翻譯成英語後的數量進行了計算和比較。隨著時間的流逝,憲法趨於長篇化。因為隨著民主主義的普及,民眾要求政府承擔的義務和民權的範圍一直在擴大。現代的憲法平均有2萬1000個單詞,而日本國憲法僅有不到5,000個單詞,是民主主義國家中僅次於冰島的第2少的國家。

以下,筆者將集中圍繞日本國憲法的兩個「特異性」展開論述。第1是其起源,尤其是盟軍總司令部(GHQ)1946年在展開起草工作時做出的選擇。第2是日本國憲法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明確規定較少。正是這一個特異性降低了修改憲法條文的必要性。

下一頁: 誕生的特異性

關鍵詞

憲法

Kenneth Mori McELWAINKenneth Mori McELWAIN簡介與署名文章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專業研究領域為政治制度比較、政黨政治、憲法設計。1977年出生於日本,愛爾蘭籍。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史丹佛大學研究所政治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日美關係專案研究員、密西根大學副教授等職,2019年起任現職。2016年度東京大學卓越研究員。著作有《日本國憲法的普遍性與特異性》(千倉書房,2022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