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退位問題考

日本的年號制度及其歷史背景

政治外交 社會 文化

川島真 [作者簡介]

日本的皇位繼承總伴隨著變更年號,即「改元」。筆者將詳細闡釋日本的年號制度、其歷史變遷及現行的修改年號方式。

引入一世一元制

明治政府時期,日本採用了一世一元制,也就是一代天皇用一個年號的制度。這種一世一元制是明治維新時清朝採用的制度。明治政府看似追求文明開化,實現了西化,另一方面卻引入了作為中國大陸的清朝制度。日本當時效仿中國皇帝的做法,為每一代天皇留下名為「實錄」的記錄,儘管過去也並非沒有這種先例,但從明治時期宮內省編寫了孝明天皇紀後,這個做法一直延續到了昭和天皇時期。

日本進入明治時代的時候,清朝的年號是同治。之後,繼光緒、宣統後,巧合的是日本大正元年的1912年開始使用了「民國」年號。因為辛亥革命後建立了中華民國,為與此配合而採用新的年號。不過,中華民國是一個共和國,沒有皇帝,所以無論總統如何更替,年號一直都是民國。期間,只有在袁世凱稱帝的時候,一度改用過洪憲年號。臺灣繼承了民國年號,2018年是民國107年。

年號制度及其變化

在帝國憲法制度下,年號制度是通過舊皇室典範加以規定的。1889年制定的舊皇室典範第12條規定「即位後,立年號,一代之內不再更改,遵從明治元年之定制」。其實,早在明治維新之際,1868年10月23日便頒布過(當時使用的是舊曆,所以如果依照年號算,應該是明治元年9月8日)「關於規定今後年號「一代一號」(即「一世一元」),並將慶應四年改為明治元年之詔書」這樣一道政令,其中就已經規定了採用一世一元制。之後,1909年又頒布了「登極令」,規定修改年號的方法是「天皇即位後立刻改年號。諮詢樞密顧問後,敕定年號」,並規定「以詔書」形式公佈年號。換言之,至少在程式上,(在位天皇的)年號是由天皇親自確定,親自通過詔書宣佈的。實際上,中國是在皇帝死後第二年才更改年號,而日本是在天皇死後立刻就變更年號,所以日本的制度和中國並不完全一樣。

日本戰敗後,舊皇室典範遭到廢除,1947年在新憲法制度下制定了新皇室典範,但其中並沒有關於年號的規定。戰後初期,曾經出現過針對天皇制本身的質疑以及昭和天皇退位論,甚至有人提出應該廢除年號。1950年,日本學術會議也向內閣總理大臣和參眾兩院議長提出了「廢除年號,採用西曆」的建議(*3)。該建議稱「年號是不合理的」,「沒有任何科學意義」,同時也沒有法律依據,而且由於年號與天皇主權具有表裡一體的關係,所以有悖於民主主義。當年,參議院文部委員會審議了年號廢除法案,由此可見當時在社會上確實出現過一定的爭論。

1977年1月,日本社會黨著手準備提交年號廢除法案。自民黨內部也出現了針鋒相對的動向(*4),結果是賦予了年號以法律依據。1979年制定了「年號法」(1979年6月)和「年號選定方式要點」(1979年10月)。年號法的內容是「一、年號通過政令加以確定。二、年號僅在發生皇位繼承情況時變更」。時至今日,該法仍以「最短的法律」而聞名。

(*3) ^呈眾議院議長、參議院議長、內閣總理大臣 關於廢除年號 採用西曆(建議)」總發第183號之1,1950年5月6日,日本學術會議會長龜山直人 [2017年3月23日獲取])

(*4) ^ 質詢意圖書「堀江正夫 年號制度明確化相關質詢」(第84屆國會,1977年12月20日)。堀江提出,美濃部達吉主張即使皇室典範內沒有明文規定,但由於其中留有1868年的一世一元制,所以年號具有法律依據,他質詢政府是否接受這種學說,如果不接受的話,那麼將以什麼為依據來對年號做出定位。政府表示不會採用美濃部的說法,但也宣稱「將在關注國民輿論動向的同時,進一步展開慎重研究」。

下一頁: 年號的確定方法

關鍵詞

天皇 天皇退位 年號 改元

川島真KAWASHIMA Shin簡介與署名文章

nippon.com編輯策劃委員會委員。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中曾根和平研究所研究本部部長。專攻亞洲政治外交史、中國外交史。1968年生於東京都。1992年畢業於東京外國語大學外語系中文專業。1997年修滿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獲博士(文學)學位。經任北海道大學法學系副教授後,擔任現職。著作有《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4年)、《21世紀的「中華」 習近平中國與東亞》(中央公論新社,2016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