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退位問題考

日本的年號制度及其歷史背景

政治外交 社會 文化

日本的皇位繼承總伴隨著變更年號,即「改元」。筆者將詳細闡釋日本的年號制度、其歷史變遷及現行的修改年號方式。

年號制度

圍繞天皇退位問題,「平成」之後的年號成為了人們討論的一個話題。甚至有報導稱,政府現在已經列出了幾個方案。

如今,像日本這樣採用非西曆曆法的國家還有不少。伊斯蘭曆和佛曆自不待言,臺灣用的是「民國」年號(民國元年=1912年),北韓則採用「主體紀年」與西曆混用的曆法(主體元年=1912年)。在東亞地區,從歷史上看,採用中國的曆法意味著接受冊封,使用自己的年號則是國家獨立的一個特徵。過去也有一些國家對國內使用本國年號,對外使用中國年號。另外,江戶時代以前,日本的年號除了會因為天皇的更替而改變,有時也會因為災害等其他原因而改變。明治的前一個年號慶應,起始點與明治天皇和前任孝明天皇的即位或退位時間都對不起來。

江戶時代末期以來的日本年號

嘉永 1848~1855 孝明天皇
安政 1855~1860 孝明天皇
萬延 1860~1861 孝明天皇
文久 1861~1864 孝明天皇
元治 1864~1865 孝明天皇
慶應 1865~1868 孝明天皇/明治天皇
明治 1868~1912 明治天皇
大正 1912~1926 大正天皇
昭和 1926~1989 昭和天皇
平成 1989~ 明仁天皇

明治時代開始採用了從天皇即位到其逝世使用同一年號的制度。這叫做一世一元制。由於這與天皇的存在具有表裡一體的關係,所以也有人將之視為天皇「時間統治」的象徵(*1)。年號由天皇制定,隨其逝去而終結。正如夏目漱石在其作品《心》裡面寫的那樣,年號是「(明治這個)時代」的象徵。

戰後,從帝國憲法變更為新憲法,皇室典範也經歷了修改,年號遭遇了失去法律依據的危機。事實上,昭和這個年號是作為「習慣」沿用下來的,過去也曾多次出現要求廢除這個年號的聲音。不過,日本最終制定了「年號法」(1979年6月)和「年號選定程式要點」(1979年10月),為「昭和」這個年號賦予了法律依據,同時也明確了年號的選定方法。

昭和後面的平成年號正是根據此時制定的制度,由內閣而非天皇確定的。伴隨昭和天皇逝世,「昭和」年號也就停用了,新年號可謂是通過民主程序選定的,而這個新年號就是「平成」(*2)

近來,為配合明仁天皇生前退位,有關方面正準備著手確定新的年號。本文將以外國讀者為對象闡釋近代日本年號制度的變遷、圍繞年號制度的爭論和此次新年號的制定過程。

(*1) ^ 原武史「戰爭時期的〈時間統治〉」(原武史《增補版 實現了視覺化的帝國-近代日本的天皇夫婦出巡》Misuzu書房,2011年收錄)

(*2) ^ 鈴木洋仁「透過改年號一事看到的天皇―『昭和』改年號與『平成』改年號的比較分析」(《日本研究》五十四號,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2017年1月)。本文的記述大量參考了鈴木洋仁的論文。

下一頁: 引入一世一元制

關鍵詞

天皇 天皇退位 年號 改元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