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重建及其現狀

東日本大地震之後4年,來自宮城縣女川町的報告

社會

菊地正憲 [作者簡介]

東日本大地震過去4年了。在2015年3月的震災中有800多人遇難的宮城縣女川町修復了在地震中受損的鐵路。女川町的支柱產業是水產業,本文將為您報導這座正在快速重建的小鎮的嶄新面貌。

中東卡達的援助資金帶動了水產加工業的復甦

石森洋悅說:「地震時女川町可以說是全鎮覆沒。但正是這樣的危機讓鎮民們團結在了一起。雖然我們也會有許多意見分歧,但是一旦決定了,我們會第一時間行動起來。」

儘管如此,女川的支柱產業——漁業、魚市和水產加工業,猶如「齒輪」確實已經開始轉動了。其中一個契機就是女川利用中東卡達在震後成立的重建援助基金所提供的資金,於2012年秋季建成了一座最尖端的多功能水產加工設施「MASKAR」。建設費用為20億日圓,1樓是卸貨室,2樓是儲藏能力6,000t的冷凍庫和冷藏庫,最高樓3樓是緊急避難場所。這個建築物的設計結構可以耐受百年一遇的海嘯。該設施的運營主體是上述魚市採購人合作社,由水產加工業者共同使用。

「秋刀魚、鯖魚、銀鮭、鰹魚等等接連不斷地運來,從去年秋天以後,倉庫就一直處於滿倉的狀態。這裏已經和車站一樣,成了女川劫後重生的象徵了。女川有一種獨立的風氣,大家都將悲哀深藏在心底,以這些象徵為基石,努力建設一個新的城鎮。現在,小鎮正在漸漸成形,日益完善。」

石森先生說這番話時,臉上的表情和緩了不少。震前,鎮上的冷凍、冷藏設施的儲存能力總計53,000t,所以說,MASKAR只有其9分之1的規模。為了擴充儲存規模,合作社正在鄰近地區建設同樣的冷凍、冷藏設施。

女川港的重建速度很快。左側的白色建築物是多功能水產加工設施「MASKAR」。設施的名稱源於卡達的傳統捕魚法。設施內部的冷藏、冷凍儲藏室的溫度能常年保持在零下30度,只要待上10秒,就會凍得全身顫抖

下一頁: 平整住宅用地工作出現延誤

關鍵詞

東日本大地震 女川町 宮城縣 重建

菊地正憲KIKUCHI Masanor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65年生於北海道。曾任《北海道新聞》記者,後成為自由撰稿人。主要為《AERA》《中央公論》《新潮45》《PRESIDENT》等雜誌撰寫人物報道、社會類通訊報道等文章。著書有《速記員們的國會秘錄》(新潮新書,2010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