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重建及其現狀

東日本大地震之後4年,來自宮城縣女川町的報告

社會

菊地正憲 [作者簡介]

東日本大地震過去4年了。在2015年3月的震災中有800多人遇難的宮城縣女川町修復了在地震中受損的鐵路。女川町的支柱產業是水產業,本文將為您報導這座正在快速重建的小鎮的嶄新面貌。

漁業產值超越震災前

雖然有上述種種不利因素,但是伊藤先生很快就振作起來,開始了恢復重建工作。他每天往返於臨時住房和海邊,一個月之後,重新建好了3個筏子。他從北海道訂購了貝苗,重新開始扇貝養殖,現在筏子已經增加到了10艘。他還用國家的補助金重新建造了1艘船。今年的扇貝產值大約有1,000萬日圓,終於恢復到了震前的水準。去年年底,他還在高地上建好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家。伊藤先生以略顯嚴肅的目光說道:

扇貝養殖產量恢復到了震前水準,伊藤和幸甚感寬慰地說:「這些年我拼命努力,總算是從一片廢墟中,恢復到現在這個樣子了。」

「心靈的創傷不會那麼快癒合,痛苦還會繼續。我有很多朋友在受災之後就不再當漁民了。可是,我這麼多年做扇貝養殖,已經愛上這一行了,而且我本人也能夠堅持。總算是看到希望了。」

實際上,在女川的主要產業——漁業和水產加工業中,漁業的恢復程度尤其引人注目。

在女川,除了扇貝,銀鮭、牡蠣、海鞘等其他特產的養殖也較早就開始了重振工作。秋刀魚等近海魚類的捕獲量也在順利恢復。根據當地漁業合作社和鎮裏的統計,現在全鎮從事漁業工作的人數雖然從震前的大約570人下降到大約410人,不過去年度的漁業產值達到了55億日圓,略微超過震前的50億日圓。比起同樣位於三陸海岸的北方漁港,女川距離龐大的水產品消費地仙臺市以及批發商聚集的石卷市都比較近,這樣的地理優勢十分有利於流通功能的復甦。

然而,產值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由於最近幾年魚類價格的攀升,捕獲量則仍然停留在震前的八成左右。因此,如今的課題是如何在保持魚類價格的前提下確保產量。因為保證一定的捕獲量,是另一個支柱產業——水產加工業振興的前提。

女川魚市採購人合作社,是一個由採購本地魚類和貝類產品的水產加工業者參加成立的組織,副理事長石森洋悅稱:「從大家同心協力共同參與重建的角度出發,我們兩個產業之間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盡量用比較高的價格來競買。不過,水產品的產量還遠遠沒有恢復,港口周圍的水產品加工廠也是到了今年才有幾家終於開了工。」也正因為此,石森先生不敢有絲毫鬆懈,認為「情況依然不容樂觀」。

下一頁: 中東卡達的援助資金帶動了水產加工業的復甦

關鍵詞

東日本大地震 女川町 宮城縣 重建

菊地正憲KIKUCHI Masanor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65年生於北海道。曾任《北海道新聞》記者,後成為自由撰稿人。主要為《AERA》《中央公論》《新潮45》《PRESIDENT》等雜誌撰寫人物報道、社會類通訊報道等文章。著書有《速記員們的國會秘錄》(新潮新書,2010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