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後70年

追趕「富國」的70年

政治外交 財經 社會

戰後的日本經濟,大體可分為戰後復興、高速成長的50年以及其後的20年。筆者在文中指出「經濟飛速成長的源泉,在20世紀90年代已經枯竭」,並提出欲轉變成長模式,必須重新審視現行制度。

經濟成長的源泉在1990年就枯竭了

戰後的日本經濟,從出發點來說,曾擁有技術方面與世界前沿的巨大差距以及生產效率相對低下的龐大農業部門這兩個潛在性成長源泉。可以認為,戰爭期間發生的制度變化和這些潛在成長源泉相結合,使得日本經濟實現了如圖所示高速成長並趕上了已開發國家。

反過來,如果這兩個源泉枯竭了,那麼至少像以前那種模式的快速成長就難以持續下去了。到1990年時,追趕已開發國家的進程已大體完成,第一個源泉枯竭了;在1955年占就業人口36%的農業就業人口也降至6.5%,第二個源泉也枯竭了。

設立資源分配向技術研發傾斜的制度

如果可以這樣來理解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成長及其終結的話,那麼對將來我們能據此推導出怎樣的意義呢?那就是像大家經常指出的那樣,已站立在世界技術前沿的日本經濟,只能憑藉自己的力量擴展技術前沿以促進經濟成長,此外別無他法。

「現在已經不是『戰後』了」,1956年度的《經濟白皮書》曾因其中的這麼一句話而聞名。當時該白皮書對一直只是將戰後復興作為成長動力的日本經濟敲響了警鐘,促使全體國民痛下了決心。這個決心就是白皮書接著說的:「我們現在面臨著不同的情況,通過戰後恢復實現經濟成長的階段已經結束了。今後的經濟成長,必須通過現代化來支撐。」(*7)

雖處於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但20世紀90年代以後,日本經濟再度面臨轉換經濟成長模式這個同樣課題,如今仍在與這個課題作艱苦鬥爭。為了攻克這個課題,我們必須要比以前更大力度地向技術研發(R&D)傾斜分配資源,為此就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制度框架。因為,戰前到戰後的日本經濟的過程,已經證明了制度對資源分配的效率和經濟成長具有巨大影響。

標題圖片:來自沖繩的高中畢業生參加「集體就業」,乘坐琉球海運公司的「Himeyuri號」抵達東京。1969年3月6日,東京中央區晴海埠頭(時事通信社)

(*7) ^ 經濟企劃廳編撰《經濟白皮書》1956年版,第42頁。

關鍵詞

日本經濟 戰後復興 高速成長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