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後70年

追趕「富國」的70年

政治外交 財經 社會

岡崎哲二 [作者簡介]

戰後的日本經濟,大體可分為戰後復興、高速成長的50年以及其後的20年。筆者在文中指出「經濟飛速成長的源泉,在20世紀90年代已經枯竭」,並提出欲轉變成長模式,必須重新審視現行制度。

戰前和戰後:成長性質不盡相同

像這樣從歷史視角來考察,二戰後日本70年的經濟歷程,可以看作是始於19世紀末的追趕已開發國家經濟進程的最後完成過程。戰後開始加速的日本經濟成長,與戰前階段的成長既有共性也有不同。其基本的共性是,正如上述看法中已包含著的那樣,由於日本是經濟後進發展國家,因此才得以將已開發國家的技術轉移作為經濟成長的巨大源泉。

此處所說的技術,既包括狹義的技術知識,也包括廣義的與制度、組織相關的知識。未開發國家和已開發國家在經濟發展上特徵不同,這是葛申克倫(Alexander Gerschenkron)在其經典著作《經濟落後的歷史透視》(*1)中強調過的,如今這種觀點已成為標準經濟成長模式的一部分(*2)。上述的日本與已開發國家之間的巨大收入差距,意味著日本經濟所利用的科技水準和世界技術前沿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從而日本有可能通過引進前沿技術實現經濟的急速成長。

這個基本條件在戰前和戰後都是共通的。戰前以來的日本經濟發展歷史,就是從歐美引進包括制度、組織在內的廣義技術的歷史。在與技術前沿存在巨大差距這個共同前提下,為什麼這種追趕進程在戰後又加速了呢?Hayashi and Prescott(2008)(*3)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來自農業生產部門的勞動力轉移使戰後經濟成長加速

他們認為,戰後日本經濟成長加速的主要原因在於資源(尤其是勞動力)重新分配的加速,從生產效率和人均收入相對較低的農業生產部門轉向了相對較高的非農業生產部門。而勞動力轉移加速的主要原因,是戰後改革導致父權家長制這一家族制度的解體。也就是說,在戰前,舊民法賦予家長的強大權限阻礙了農村家庭的長子走向城市。與之相對的是,戰後的民法和日本國憲法取消了這些家長權限,這就促進了農村家庭長子的勞動力轉移。

在解析長時期經濟成長現象時,把焦點放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資源重新分配和有無相關障礙方面,是十分恰當的。Hayashi and Prescott(2008)對日本從農業向非農部門轉移資源的速度以及它與經濟成長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繫進行了定量分析,這是一個很大的貢獻。但另一方面,在資源重新分配壁障的具體內容上,他們的相關論點還是有值得商榷的餘地。因為,即使家長有強大的權限,但只要前提是農業和工業之間存在巨大收入差距,我們不難想像,家長是願意選擇讓長子、有時甚至是家長本人走向城市的。

戰爭期間的制度改革也促進了經濟成長

在此,作為關於戰後的資源重新分配和經濟成長加速的替代性假說,我還想提出從戰時到戰後的制度變化的作用。就像筆者以前也一直強調的那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於為戰爭動員資源的目的,日本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制度改革(*4)。向軍需產業重新分配勞動力是資源動員政策的焦點之一,根據政府制定的「勞務動員計劃」,實施了把勞動力重點分配到軍需產業的政策。

其手段是,將過去由市町村經營的職業介紹所一律改為國營,特別是針對剛畢業的青少年這些新生勞動力,導入了職業介紹所與各校合作廣泛開展職業介紹的機制(*5)。而國營的職業介紹所與學校合作在新畢業生和招募企業之間牽線搭橋的這種配對機制,成為戰後的勞動市場、特別是以「集體就業」為象徵的新畢業生勞動市場的制度基礎,支撐著市場的勞動力分配功能(*6)

Hayashi and Prescott(2008)所關注的勞動力重新分配加速的主要因素,可以認為是有助於提高勞動市場配對功能的這種制度變化。換言之,戰前勞動力市場對配對功能的交易成本一直是生產部門間勞動力重新分配的障礙,但現在制度變化把這個門檻降低了。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資本方面,資本是不亞於勞動力的另一個主要生產要素。戰爭期間,政府在資金上也政策性地推動了資金向軍需產業和國債重點分配。其結果,為了從廣大國民手中籌集資金進行政策性分配,以銀行儲蓄和郵政儲蓄為基礎的間接金融不斷擴大發展,代替了支撐戰前經濟發展的直接金融系統。這種間接金融系統通過吸收儲蓄和分配資金,從金融層面支撐了日本戰後長期的經濟成長,這已是廣為人知的事實。

(*1) ^ Alexander Gerschenkron,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 Book of Essays,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2) ^ Robert Barro and Xavier Sala-i-Martin,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convergence and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1): 1-26.

(*3) ^ Fumio Hayashi and Edward C. Prescott, “The depressing effect of agricultural institutions of the prewar Japanese econom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6(4): 573-632.

(*4) ^ Tetsuji Okazaki and Masahiro Okuno-Fujiwara eds., Contemporary Japanese Economic System and Its Historical Orig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 菅山信次《「就社」社會的誕生——從白領到藍領》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1年。

(*6) ^ 同上書,佐口和郎《日本的內部勞動市場》吉川洋、岡崎哲二編《經濟理論的歷史透視》東京大學出版會,1990年;加瀨和俊《集體就業的時代——高速成長期的棟樑們》青木書店,1997年。

下一頁: 經濟成長的源泉在1990年就枯竭了

關鍵詞

日本經濟 戰後復興 高速成長

岡崎哲二OKAZAKI Tetsuji簡介與署名文章

東京大學研究所經濟學研究科教授。專攻經濟史、歷史比較制度分析。生於1958年。1986年東京大學研究所結業(經濟學博士)。1999年起任現職。2002-03年任史丹佛大學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的工業化與鋼鐵產業》(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年/獲得三得利學藝獎)、《經濟史的教訓》(鑽石社,2002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