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後70年

邦交正常化後50年——作為「扁平化」世界縮影的日韓關係

政治外交

木村幹 [作者簡介]

迎來戰後70年的2015年也是日韓基本條約簽署50週年。筆者將嘗試在國際關係的結構性變化中重新理解因歷史認識等問題陷入功能失調狀態的日韓關係,探索一條開闢新局面的道路。

映射出「世界縮影」的正常化以後的日韓關係

當然,1965年之後50年間的日韓關係也處於相同的世界史潮流之中。不,應該說,曾是二戰前世界上「最後的帝國主義列強」的日本與作為上世紀80年代以後率先在開發中國家裏實現了經濟崛起的「NIEs(亞洲四小龍——譯註)領頭羊」的韓國之間的關係就是1965年以後的世界的縮影。只要將1965年時兩國的狀況與今天加以對比,就很好理解這一點了。

1965年的日本剛剛在前一年以「非西方國家」身分首次舉辦了奧運,並成功加入被稱作「已開發國家俱樂部」的OECD。東京和大阪之間已經開通了新幹線,經濟處於高速成長期,名義成長率遠高於10%,3年後的1968年,名義國內生產毛額(GDP)超過西德,躍居世界第2位。受益於經濟的繁榮,在國會擁有穩定多數席位的自民黨邁入了真正意義上的長期政權時代。

另一方面,同一時期的韓國在韓戰停戰12年後的這個階段依然面臨各種困難。1965年的人均名義GDP勉強超過了100美元,僅僅相當於日本的7分之1左右。形勢最嚴峻的是貿易結構問題。同年韓國的貿易額中,出口額為1.75億美元,進口額則高達4.63億美元,貿易赤字巨大,如果沒有來自海外的資金援助,韓國經濟也就無從談起了。

軍事方面,中國軍隊撤退後,北韓的軍事力量仍然遠超韓軍,但相較於朝鮮半島,作為韓國盟友的美國卻將目光逐漸轉向了戰爭日趨白熱化的越南。通過1961年的軍事政變上臺的朴正熙政權,在1963年的總統選舉中得票率僅高於在野黨候選人1.5個百分點,難言獲得了國民的堅定支持,政治上也陷入了長期不穩定狀態。

1965年的日韓基本條約正是當時那種垂直型日韓關係的產物。隨著越南戰爭的激化而逐漸減少干涉朝鮮半島事務的美國,在這一時期逐漸減少了對韓國的援助,韓國政府則必須立刻獲得可以填補這部分資金缺口的外匯。正因為如此,當時的朴正熙政權不得不改變先前政權的對日強硬態度,對日本做出了大幅讓步。結果,此條約簽署之際,朴正熙政權不僅在日方賠償外匯金額上做出了讓步,甚至還不得不在名義上接受了日方的要求。換言之,韓國放棄了殖民地統治「賠償」這一名義,改以「經濟援助」名稱來接受了這筆款項。

從垂直到水平——不斷縮小的經濟和軍事差距

不過,這種垂直型的日韓關係在最近50年間發生了巨大變化。原因之一在於經濟差距的縮小。正如圖1所示,上世紀80年代以後神話般的經濟成長促使過去曾是遠東最窮國家之一的韓國現在成功躋身於已開發國家行列。在貿易結構方面,我們也可以說韓國已經擺脫了垂直結構。因為過去長年出現赤字的韓國貿易收支在2009年以後一直保持著順差狀態,順差額也在逐年擴大。

軍事方面的情況也是如此。比如,圖2以美元為單位展示了日韓臺三國的軍費變化,我們可以發現,原本占到GDP的近3%這樣一種相對較大比例的韓國軍費,受到近年來韓元升值的影響,正迅速接近日本的水準。姑且不考慮軍事力量性質的差異,顯然兩國之間的軍事差距也在逐漸消失。

顯然,日韓關係在最近50年間從過去的垂直型關係變成了水平型關係。正因為如此,在今天的韓國國內,試圖重新調整50年前簽署的日韓基本條約所規定的「舊日韓關係」的動向正迅速加劇。近年來,韓國的法院之所以在從軍慰安婦問題和強徵勞工問題上連續作出明顯與日韓基本條約條文相抵觸的判決,還有朴槿惠政權之所以不同於歷代韓國政權,從上臺之初(筆者標注下劃線)就在歷史認識問題上對日本採取強硬態度,其背景原因也都是在於日韓關係發生了這種結構性的變化。

下一頁: 為調整「舊日韓關係」而設立國際性的「仲裁委員會」

關鍵詞

中國 韓國 北朝鮮 朝鮮 歷史認識 木村幹 領土問題 從軍慰安婦 日韓基本條約 朴正熙 北韓 朴槿惠 安倍政權 強徵勞工

木村幹KIMURA Kan簡介與署名文章

神戶大學研究所國際合作研究科教授、NPO法人泛太平洋論壇(Pan-Pacific Forum)理事長。1966年生於大阪府。京都大學研究所法學研究科博士課程退學。法學博士。歷任哈佛大學、高麗大學、世宗研究所、澳洲國立大學、華盛頓大學等機構的客座研究員。主要著作有《何謂日韓歷史認識問題》(Minerva書房,2014年,獲讀賣吉野作造獎)、《韓國「權威主義式」體制的確立》(Minerva書房,2003年,獲三得利學藝獎)、《韓國現代史——總統們的榮光與挫折》(中公新書,2008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