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日本之國際品牌的動漫

動漫的局限:「軟實力」究竟可成就什麼?

政治外交 文化

李何尼 [作者簡介]

近年,動漫作為日本「軟實力」的一環而備受矚目。然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李何尼則針對人們期待的「酷日本」在外交政策上的效力提出了質疑。

「軟實力」論,衰退之時最唱好

這從奈伊教授提倡「軟實力」的時間上也可以看得出來。當時正值西德和日本經濟持續成長,美國國力相對下降,不少美國的論客和政府官員對此抱有憂慮的時期。而日本,則是在中國國力增強,對外顯得在走下坡路的憂慮蔓延之時,這種「軟實力」概念開始擴散開來的。在這兩種情況下,軟實力似乎都像是幼兒喜歡的絨毛玩具。也就是說,這成為了它們的感情支柱,即自己仍然還保持著一些競爭對手所缺乏的國際合法性、正統性。

美日兩國都確信,通過流行文化,可以讓本國明確而一貫的價值觀淺顯易懂地傳播到其它國家並為那裏的人們所接受。然而,這樣的認識從任何方面來看都是站不住腳的。本來價值觀就不是一種明文定義的東西,而且不可能會以政府所期待的形式,去讓人理解源自美國、日本的文化並對其表示敬意。

文化力的複雜性

當然我並不是說流行文化在政治上無足輕重。它的影響力,不是軟實力論所設想的那種有利於一國之外交的實質性東西,而是廣泛傳播普及的。

這裏我想以2000年王家衛導演的名作《花樣年華》做一個例子。這部電影是以上世紀60年代香港的一棟大廈為舞臺的。其中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主角向鄰居介紹丈夫去日本出差帶回來的禮物,一個了不起的發明——電鍋。瞬時間它就成了整棟大廈的談資和話題,大家都表示也要去買這樣的電鍋,而對這個電鍋是日本製造本身,他們並沒有特別的羨慕、興奮或抵觸。

他們心中描繪的,是用這個日本的發明一改自己的日常生活,猶如將自己的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未來寄託在了有無電鍋上一樣。這個場面暗示了香港市民的願景,就是要過上當時東京、大阪及其它日本城市中產家庭那樣的生活。當然,這是文化影響力的一個突出實例。

但是,這種影響力,無論日本也好或者其它國家政府也好,都是無法行使的。本國的產品在國外受到歡迎,因此就能讓他國的消費者以自己的意志行事,這無異於白日做夢。

我始終期望的是動漫在廣泛的意義上對學生們產生影響,只是,即便為日本的最新漫畫系列所感動,也不會因此轉化為對日本政府政策的支持,韓國流行音樂(K-Pop)的粉絲們,自然也不會轉而支持韓國的外交政策。

同樣,NBA的粉絲,也不等同於是美國在葉門的無人機攻擊行動的支持者。做這樣的假設是很愚蠢的。而另一方面,學生們則可以通過這類不同的文化享受,開啟想像世界的大門,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生活,由此獲得機會,在習以為常的環境中發現新的問題。

(原文英文,2015年1月5日刊載。標題圖片:路透社/Aflo)

關鍵詞

美國 政治 日本 外交 動漫 軟實力 硬實力 酷日本 奈伊

李何尼David LEHENY簡介與署名文章

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教授,專業研究領域為日本政治。曾留學日本,並在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任助教,1996~2007年還執教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著述有《The Rules of Play: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Shaping of Japanese Leisure》(2003)、《Think Global, Fear Local: Sex, Violence, and Anxiety》(2006)。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