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開創地方未來的動力

「I-Turn」與地區活性化——海士町的挑戰

財經 社會

宇野重規 [作者簡介]

島根縣外海之離島因「地方創生」的成功而受到關注。曾被人口稀少化與財政危機逼到窮途末路、人口僅2300人的小鎮,卻搖身一變充滿生機、朝氣蓬勃,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小鎮是如何挑戰鄉鎮重建並走向成功的過程。       

活用「I-Turn」實習生的聯想力來推廣島嶼的魅力

秘密的關鍵,便是本篇文章開頭所提到的I-Turn。當想要活化自己的家鄉時,島民們不僅得依靠自身力量站起來,更必須大膽引進外部力量。由數據顯示,2004年起的10年間,有294戶約437人遷至島上居住。對於人口只有2300人左右的小島來說,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而且,移居者多為20歲到40歲間的年輕世代,定居率非常高。那麼為何會有這麼多人要移居至海士町呢?

其中一個重點在於實習生制度。海士町不僅提供移居者住宅和各種行政服務,還建立了實習生制度,讓實習生們有機會參與島上魅力商品的製作。實習生在居住於島上的一定期間內,必須完成分配的工作,期間過後便沒有限制了。可以自由選擇要留在島上或是離開。在日本其它地區,給予移居者相當優厚的經濟支援,因此對移居者有著過多期待,導致雙方認知不同產生差距。而海士町則是提供足夠的情報給來訪者,但不做非必要的限制,尊重居民自由意志乃為其特點。

再者,將I-Turn實習生所提出之優秀企劃案,實際應用於公有民營機構等,支援企劃案的實現正是這座島嶼的獨特之處。已經商品化上市的產品,有好幾項是因為實習生的發想而開始的。對一直以來居住於此的島民們來說,這個島的一切是那麼地自然,而未意識到那是島的魅力。透過島外人之眼,再次發現小島的魅力之處,進而推出商品讓更多人知道。像這樣對經營策略有自覺並持續推動的心,是海士町成功的最大原因。

「島上的民主主義」所激發的鄉鎮營造

儘管如此,舊住民與新住民若彼此不相往來的話,絕對無法達到活化島嶼的目標。讓兩者互相交流、同心協力化為一體,乃為第四次綜合振興計劃的內容之一。相較於許多地方政府的振興計畫,僅是枯燥乏味數字的羅列、亦或是讓人感覺良好的華麗大餅,海士町的計畫倒是滿滿的歡樂插圖,並且更為具體。

從15歲到70歲的新舊住民合為一體,積極參與主題為「島的幸福論」的振興計畫制定(圖片提供:studio-L)

主題為「島的幸福論」,特別是針對不同分章「1人能做到的事」「10人能做到的事」「100人能做到的事」「1000人能做到的事」有著不同具體的提案。舉例來說,活用關閉的幼兒園區做為興趣與交流空間的「海士人宿」、對過密竹林進行疏伐,並使用其竹材製作炭材的「鎮竹林」、將海士町魅力推廣至全國的「AMA情報局」、傳承海士傳統文化及職人技術的「海士大學」等。每一項皆清楚標示具體情報來源與可提供諮詢之行政機構。

當海士町制訂此振興計畫之時,由居民與行政部門職員分為四組,對這些議題持續討論了一年。邀請以「鄉鎮營造」聞名的山崎亮先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建議。新舊住民彼此之間能夠徹底對話,奠定了海士町鄉鎮營造的基礎。包括在合併議題上,由島民們決定自己未來,可以說是「島上的民主主義」激發小島的前進動力也不為過。
正因為曾身處窮途末路之境,島民們意識到事情嚴重性並徹底展開對話,藉由外來移居者提供不一樣的視野及創意發想,新舊住民一體同心的鄉鎮營造也持續向前邁進。以海士町的成功為借鏡,相信將帶給日本其它地區極大的啟發。

2014年11月20日
圖片提供:海士町役場

關鍵詞

人口減少 少子化 地域活化 高齡化 地方再造 增田報告 日本再造會議 海士町 I-Turn 社區團體

宇野重規UNO Shigeki簡介與署名文章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1967年出生於東京。1991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院,1996年完成東京大學研究所法學政治學研究科博士課程。法學博士。主修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學。著作《托克維爾 平等與不平等之理論家》(講談社精選書單)於2007年獲得三得利學藝獎(思想・歷史項目)。其它著作尚有《〈私〉時代的民主主義》(岩波新書,2010年)、《建立民主主義之方法》(筑摩書房,2013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