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開創地方未來的動力

「I-Turn」與地區活性化——海士町的挑戰

財經 社會

島根縣外海之離島因「地方創生」的成功而受到關注。曾被人口稀少化與財政危機逼到窮途末路、人口僅2300人的小鎮,卻搖身一變充滿生機、朝氣蓬勃,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小鎮是如何挑戰鄉鎮重建並走向成功的過程。       

日本海的離島群受到矚目的原因

近來,常常可以聽到島根縣海士町的相關消息。海士町距離日本本島大約60公里,是位於日本海的離島,隱岐諸島之一的中之島的小鎮,這個小鎮突然間成為各界的注目焦點。可以說,這是一個具有「I-Turn」(原本與此地區無緣的人們移居至此地)現象的城鎮,尤其因年輕人的移居,為小鎮注入了活力。也可以這麼說,島民成功地將島上的特產接二連三商品化。甚至在安倍晉三首相發表的演說中(2014年9月29日)被喻為地方創生的模範。另外還可以說,這是個將重點放在島上居民,成立特別地區綜合振興計劃「島的幸福論」之地方團體。

以上皆是正確的說法。怎麼說呢,原本即打算要詳細介紹,但重點在於,以上因素環環相扣、互相影響,必需以一個整體的計畫來看。而這樣一個計畫,何以能在這座島上實現,正是本篇所要探討的問題。I-Tturn・地區活性化・居民自治等,每一項都不是罕見的話題。那麼這三個項目,為何能夠在這個日本海的離島上順利結合呢?

「沒有就是沒有」的氣魄與創造力

從日本本州搭船需要3小時才能抵達的海士町,四周海岸線大約89公里的島嶼。擁有豐富的自然環境及優久的歷史。在隱岐地區被當作遙遠邊疆流放之地的時代,海士町接受了許多政治犯及貴族,其中包括了在鎌倉時代承久之亂中落敗的後鳥羽上皇,他在這座島上生活了19年,並創作了許多和歌

客觀來看,海士町的條件並非得天獨厚。往來本島及離島的主要交通工具為渡輪,光是移動就要花上將近3個小時(目前亦有高速船行駛其間)。再者,島嶼之間的移動只能仰賴船隻,結果光是移動就有可能花費一天的時間。若船隻順利航行倒還過得去,若風浪太大,船班便會停駛。像是颱風季節,被困在島上好幾天也是常有的事。而冬天的海面更是常遇狂風暴雨。雖然還有飛機可以搭乘,但不論是從大阪或出雲,每天只有一班往返離島間的航班而已。

沒有婦科醫生更令島民憂心。在隱岐諸島最大的島嶼-島後,設有綜合醫院,在那邊是有婦產科的。話雖如此,從前會有大學醫院派遣醫師到島上服務,但目前婦產科醫生仍是處於嚴重不足的狀態。要確保有醫師常駐於此,變成一件相當困難的事。結果,造成許多孕婦迫不得已必須回到本州生育。若遇緊急狀況,只能求助直升機幫忙了。

以上是隱岐諸島所有島嶼面臨的真實情況。其中又以海士町的條件最為不利。隱岐諸島大致上可分為兩部分,島前與島後。海士町位於中之島,是屬於人口較少的島前的一部分,但並非是面積最大的島。想當然爾,島上並無機場或婦產科,連便利商店也不存在。通常來到島上的觀光客,最先拜訪的是靠近港口的觀光景點「KinNyaMoNya中心」(名稱取自海士町最廣為流傳的民謠「鏗鏗鏘鏘節」。在中心裡,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沒有就是沒有」的大海報,上面並繪有島的代表圖樣。的確,沒有的東西確實是沒有。若要細數的話,這個也沒有那個也沒有,數也數不盡吧。

靠近港口的KinNyaMoNya中心夜景、及中心內的工作人員

不過,「沒有就是沒有」將這句話反過來說,就變成「有就是有」。大海環繞四周,擁有豐富海產的這座島嶼,由於有品質良好的湧泉、稻米生產可以自給自足。豐富海產及澄淨水質,再加上本地特有的農產品。與其哀聲嘆氣自己所沒有的,島上的居民反而大方地享受既有的資源恩惠。不僅如此,換個角度來看,「沒有就是沒有」,代表「什麼都有」,這樣的解釋也說得通。也就是說,只要動腦發揮創意,什麼都可以自己創造。舉例來說,在這座沒有圖書館的島上,若是有人帶來一些書,就可以成為一座圖書館了。島的標語,正展現了居民們以島為榮的自信。

小小島嶼具有豐富的觀光資源。上圖:航行於三郎岩附近的日本海首艘半潛水型展望船「海士坊」(左)與夏天人氣露營及海水浴景點的明屋海岸。/中圖:祭祀後鳥羽上皇的隱岐神社(右)同時也是賞櫻勝地。左為祭祀原住民神明・宇受賀命之宇受賀神社的夏日祭典活動。下圖: 8月的鏗鏗鏘鏘節,不分老少每人手持飯勺,隨著海士町最廣為流傳的民謠「鏗鏗鏘鏘節」旋律而起舞,是町內規模最大的活動。山內道雄町長(左)依循傳統,丟擲內有籤文的糕餅給大家

下一頁: 斷退路,分勝負

關鍵詞

人口減少 少子化 地域活化 高齡化 地方再造 增田報告 日本再造會議 海士町 I-Turn 社區團體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