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氣象和日本社會

面對自然災害,需要「主動式」的避難

社會 生活

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襲來之際,岩手縣釜石市的國中小學生奮力逃生,最終有99.8%的學生倖免於難。筆者曾在該市致力於推進面向孩童的防災教育,倡導「主動式」避難,他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提醒大家防範氣象災害。

應擺脫「災害過度保護」導致的行政依賴

1959年的伊勢灣颱風之前,日本每年因自然災害死亡的人數達數千人。伊勢灣颱風在名古屋造成5,000多人喪命。當時的日本即將邁入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作為一個已開發國家,每年死亡數千人的狀況絕非正常現象。換言之,這說明日本缺乏與已開發國家地位相稱的最起碼的基礎設施。

伊勢灣颱風過去兩年後的1961年,日本開始施行「災害對策基本法」,以此為分水嶺,自然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開始大幅減少。近年來,除了阪神淡路和東日本大地震外,每年自然災害致死人數均在100人以下。

1億人口中每年死亡數千人的現象屬於系統錯誤,多年來政府一直在致力於糾正這種系統。但1億人中死亡人數不到100人這種狀態又幾乎屬於意外事故範疇了。以交通事故為例,即使設置了行人穿越道和人行天橋,如果行人亂穿馬路也會造成事故。換言之,能否避免事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而日本的防災工作卻一直是以政府為主導。

比如,建造防洪堤時,要建造「百年概率」的堤壩。意思是要能夠抵禦百年一遇的大雨。那麼,「百年概率」級別以下的小型但發生頻率較高的洪水就要依靠大家來抵禦。而另一方面,人們將逐漸失去昔日世代相傳的聯手抗擊地區性災害的智慧和防災共同體意識。這催生出了防災意識薄弱的國民一旦遭遇重大災害就會出現大量傷亡的社會結構。

如今,日本的防災工作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擺脫像堤壩那樣被人為保障安全的「災害過度保護」狀態。換言之,必須重拾「自己的生命自己保護」這種主體性,也就是「主人翁意識」。

從小學生做起的防災教育激發主動應對災害行為

再以釜石為例,僅市內就有34座海嘯紀念碑。1896年,三陸地區發生了「明治三陸海嘯」,當時釜石的總人口為6,500人,死亡人數達4,000人,整個小城遭受了滅頂之災。「3・11」以前,我曾問過釜石的孩子們「知道這裏遭遇過幾次海嘯嗎?」,他們都回答「知道」。但當我再問「那你們會往哪裏逃呢?」時,他們卻說「不逃啊。不是有堅固的堤壩嗎?」。

曾是國家支柱產業企業的新日鐵製鐵所(當時)此前就建在屢遭海嘯侵襲的釜石。於是,日本押上一國威信,在釜石灣入口處修建了深達水底63m、水面高度10m的巨型防波堤。作為當時全球第一大土木工程項目,甚至入選了金氏世界紀錄。

看到它,大人們都感到很放心。孩子們說「爺爺奶奶還有爸爸都不逃跑,我們也不逃」。然而,從海嘯的周期性來考慮,我堅信這些孩子們在世時必然會遭遇大海嘯。如果那時孩子們不逃跑,便是大人們的罪過。因此,我主張大人們要「端正態度」。同時,我抱著無論如何都必須賦予孩子們生存的力量、活下去的力量這種想法,開始從事防災教育工作。

片田敏孝教授向小學生們講解如何製作「防災地圖」。走到課堂外,確認上學路途周邊安全的海嘯避難場所,實際在地圖上標注避難場所,這種活動是防災教育的重要一環(2006年在釜石市唐丹小學開展此項活動的情景)

要將防災教育融入孩子們的成長環境之中。堅持10年,他們就會長大成人,再堅持10年,他們就會成為具有高度防災意識的家長,開始培養下一代孩子。作為義務教育的一環,從10年、20年這樣的時間長度來考慮,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將會成為「文化的基礎」,可以建設一個即使無法避免海嘯來襲也不會有人遇難的社會。

下一頁: 實現與「國土強韌化」相適應的「國民強韌化」

關鍵詞

東日本大地震 釜石 海嘯 地震 防災 颱風 異常氣象 游擊式暴雨 高潮 氣象災害 颶風 伊勢灣颱風 阪神淡路 國土強韌化 FEMA 三陸海域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