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百年與日本

政黨政治發展的歷史──從「大正民主」觀察第一次世界大戰

政治外交

上世紀初,日本將邁入大正時代,當初被譯為「民本」主義的Democracy在明治憲法的框架內逐漸得到了落實。筆者將立足於這種「大正民主」的觀點,借一戰百年紀年之際,重新考問其意義。

首屆真正的政黨內閣——原敬內閣的登場

日本前首相原敬(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此時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方面推動了日本政黨政治的發展,另一方面又產生了暫時性的抑制作用。負責參戰外交工作的第二次大隈重信內閣外相加藤高明是一位政黨政治家,當時領導著由桂太郎創立、一直與政友會對抗的立憲同志會。他試圖將元老排擠出決策層,但倉促的參戰決定和對華二十條要求招致了國內外的廣泛批判。這種情況下,再加上大戰下「舉國一心」的氛圍,使得陸軍出身的寺內正毅當上了首相,這就像是要回到第一次憲政擁護運動之前的狀態一般。可是,寺內內閣被批判為「非立憲」內閣,在為加強政權基礎而設立的臨時外交調查委員會內,政黨領導人首次直接參與了外交決策。此外,大戰末期的經濟危機引發了米騷動和各種勞工運動,結果,政友會總裁原敬獲得提名,成為史上首位擁有眾議院席位的首相。

原內閣被稱為「首個真正的政黨內閣」,由於俄國革命和美國的參戰在當時被謳歌為民主主義勝利,原內閣或許也可謂是一屆順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的內閣。日本派出西園寺和外交官出身的牧野伸顯參加了巴黎和會,想要在國際聯盟盟約中加入廢除種族歧視的條款卻未能如願,雖有不滿,但仍期待著今後有所改善,於是作為常任理事國參與了國際聯盟事務。

大正天皇於1920年1月發布的「恢復和平之大詔」要求國民充分利用「聯盟和平之成果」並應「與時俱進」,在1921年11月至次年2月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中,日本響應海軍裁軍行動,確立了日英美三國協作路線。如此一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精神便在日本實現了體制化。當時的宮廷非常開明,具有原敬所追求的國際視野,與政黨政治一同支撐了這段時期的國際協作。皇太子裕仁親王(後來的昭和天皇)於1921年3月至9月訪問歐洲,視察了戰爭遺址,西園寺和牧野長期輔佐左右,直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

「憲政常道」的呼聲日益高漲

日本前首相加藤高明(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另一方面,在民主這一點上,原內閣的存在本身就是民主化的一種表現,由立憲同志會發展而成的在野黨憲政會在加藤的領導下,主張執政黨與在野黨之間進行政權更替,積極擁護當時被視為危險思想的「民主」,並稱讚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正義、自由與人道的勝利」。這種日本政治的民主式重組也影響到了帝國議會的兩院關係。原、高橋是清這兩代政黨內閣之後,雖然仍是官僚內閣長期當政,但社會對於「憲政常道」的期待卻從未終止,1924年1月,以貴族院為基礎的第三屆官僚內閣(清浦奎吾內閣)成立後,爆發了要求確立政黨內閣制的第二次護憲運動。

大選後發生了政變,成為第一大黨的憲政會的加藤高明被提名為首相,與一同掀起運動的政友會、革新俱樂部組建了「護憲三派」內閣(第一次加藤高明內閣,1924年6月~1925年8月)。本屆內閣引入了選舉資格與納稅無關的男子普通選舉制,實現了貴族院改革,國民基礎得到擴展的眾議院政治地位高於貴族院這一點成為了人們的普遍共識。

直至1932年,日本政壇迎來了政黨內閣時代,而僅存於世的最後一名元老西園寺對憲政會產生了不信任感,因為該會提出對華二十一條要求,導致日本與中國,甚至與英美兩國的關係發生惡化。然而,將日英美三國部署在太平洋上的軍艦稱為地區「文明與和平之象徵」的加藤提拔華盛頓會議全權代表幣原喜重郎擔任外相,推行被稱作幣原外交的協作外交後,西園寺肯定了政黨間的政權更替,開始自我約束元老的參政行為。「大正民主」也被說成是「對內立憲主義,對外帝國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它與國內民主化及國際協作聯繫在了一起。

日本前首相西園寺公望(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如上所述,立憲政治中孕育出民主政治,1927年,前身為憲政會的立憲民政黨成立,形成了與政友會兩大政黨在男子普通選舉制前提下爭奪政權的政治體制。之後,日本的政黨政治繼續致力於推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裁軍行動。繼華盛頓會議後,在1927年召開的日內瓦海軍裁軍會議上,日本與英美發生分歧,未能達成妥協方案,但後來在1930年的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上終於達成了協議。

其間,針對1928年簽訂的不戰條約,「以人民之名義」的表述在政黨對立的背景下被抨擊為不符合以天皇為中心的國體,而面對「民主云云」這種批判,西園寺表示自己是抱著天皇之上的態度出席巴黎和會的,並於1929年6月28日慶祝了凡爾賽和約簽署10週年。

下一頁: 普通參政權的實施與世界經濟危機帶來的嚴重逆流

關鍵詞

第一次世界大戰 大正民主 原敬 西園寺公望 桂太郎 政友會 憲政會 五‧一五事件 二‧二六事件 犬養毅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