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教解讀日本

探求日本人生死觀的三扇門扉

社會 生活

日本著名的宗教學家,從環境及風土特徵、神話、歷史的角度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觀及其多層面的意識結構。

死後人皆成「佛」的日本

就這樣我國形成了由山原河海的眾神、佛教化的眾神、基督教化之神構成的三層神殿。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它與前述的日本人意識的三重結構相對應這一點。

在這方面,外來宗教佛教上出現了另一個重要變化,因為它是思考日本人生死觀的關鍵要素,所以現在就來談談這個問題。「佛」在日語中讀「butsu」或「hotoke」,這個「butsu(佛)」,原來在印度是指修行後的徹悟者佛陀,它是梵語對覺悟者的稱呼,漢字音譯寫做「佛陀」,簡稱為佛。

佛陀的教義傳到日本後,受到神道等的影響,為它賦予了新的意義。漸漸地,對死去的人開始習慣性地稱之為「hotoke(佛)」,人死後成神,這原本是神道的觀念。事實勝於雄辯,在現今的日本社會,將死者稱為「hotoke(佛)」,是毫不為怪的事情。頭腦中接受了印度正統的佛陀,但同時日本的佛教又在不知不覺中誕生了死後人皆成「佛」的思想。

從神話和歷史,看日本獨特的連續性

最後,讓我們走進第三扇大門,看看日本人對神話和歷史的獨特思考。眾所周知,對古希臘人、羅馬人來說,神話和歷史是完全不同層次的事情。也就是說,一般人們認為,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和希羅多德(Herodotus)、修昔底德(Thucydides)記述的史實之間,無法找到合乎邏輯的連續性。這在西方的神話學和歷史學中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古代日本的神話世界和歷史記載之間的關係,與西方存在不同。因為人們對眾神的誕生和人世間的形成幾乎是一視同仁的,所以在有關國家成立問題上,有關起源的歷史觀與西方大相徑庭。

讀一讀記紀(*2)神話就可以知道,出現在那裏面的神,被區分為兩類。一種是永生永世的神,一種是死後葬入陵墓的神,也可以稱作為永遠之神和無常之神。代表前者的是居住在「高天原(*3)」的眾神「天津神(天神)」,後者則是「天孫降臨(*4)」以後的眾神「國津神(地祇)」。

天津神即便會暫時隱身,但它們不會死亡;而降臨到地上的國津神的子孫,皆在死後葬入墳墓。神武天皇就是這些葬入陵墓的國津神的子孫,由此開始了日本的天皇時代。也可以這樣說,即人自然而然地繼承了與眾神同樣的命運,生死循環,輪迴不息。神話的記述就是這樣與人類歷史接軌,它們之間具有連續性。

從這樣的歷史角度來思考2013年秋季舉行的伊勢神宮的「遷宮」,就不難看出其根本構造。這是每隔20年舉行一次的翻修神殿的儀式,這時神將從舊的正殿復歸到新的正殿。要說這種遷移的真意何在,我認為那無非就是舊神死去新神誕生,是一個神的死與重生的儀式。

正是因為形成了神也和人一樣會死的觀念,才會催生出從神話到歷史的連貫而獨特的世界觀、生死觀和世界觀,由此,神之死的無常性深深地與人的生死無常聯繫在一起。

(*2) ^ 指日本歷史書籍《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是記載日本神話、日本古代史的重要史籍

(*3) ^ 由天照大神所統治的天津神所居住的地方。它有別於地上的大八州,被描繪為漂浮在海上、雲中的島嶼

(*4) ^ 指天照大神的孫子瓊瓊杵尊,從高天原降臨日本

下一頁: 肉體色彩濃重的西歐多神教、肉體色彩淡薄的「八百萬」眾神

關鍵詞

基督教 自然 宗教 神道 神話 風土 山折哲雄 生死觀 佛教 多神教 一神教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