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教解讀日本

探求日本人生死觀的三扇門扉

社會 生活

日本著名的宗教學家,從環境及風土特徵、神話、歷史的角度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觀及其多層面的意識結構。

「個體」與「一人」、「無常」

那麼我們來對照一下「信仰的宗教」和「感知的宗教」之不同。要說信仰的宗教,在表現信仰這種生活方式上,大概沒有什麼比「個體」這個詞再合適不過了。它在你面前出現的是一個個自主獨立的個人,他們對遙遙彼岸存在有絕對價值這一點深信不疑。個人、個性這種詞語的原意也都是源於這裏的。

然而,「感知的宗教」讓你意識到,相當於這個「個體」的詞彙,在日語中是「hitori(一個人、單獨一人之意——譯註)」。「hitori」又寫作「獨」或「一人」。在寂寞冷清中享受孤獨、獨宿的一個人、從悲嘆小我的一個人再到自我意識膨脹至宇宙之大的一個人,當你去追尋有關「hitori」的傳說故事時,轉瞬之間就會飛越過千年的歷史。

和由近代西方傳入的「個體」這個概念比較,你會發現它在日常語言中意境更遠,涵義更深。而且,這種「hitori」的意識,與上述的日本列島人具有的「無常」之感有著難解難分的關係。

「神佛調和」和國家神道的誕生

作為誕生於這個國家的「感知的宗教」,還可以舉出另一個特性,那就是造就了外來的佛教和本土的神道共存的體系,形成了「神佛調和」的信仰。這裏所說的神道的神,即日本的神,在性質上是和基督教國家所說的神不同的。因為人們認為日本列島的眾神原本棲息於山原河海和森林,坐鎮於大自然之中。它們既沒有情感也沒有肉體,其中很多都沒有名字,具有附著於任何地方的靈力。所以,較之神這個稱呼,它們更多的是以眾神的複數形式猶如一種記號那樣被指名道姓。在這種背景下佛教傳入日本,開始了眾神和佛陀們共存並各安其位的時代。

之後眾神佛教化,不知不覺中開始了「神佛調和」。有趣的是,在這種各安其位及反覆調合之中,形成了同等對待神佛的神佛信仰。不久進入了明治時代,基督教正式傳入,日本眾神的基督教化開始,這在明治的近代國家成立過程中引發起了一神教運動。日本列島的眾神中選出了特定的神,將其敬為最高之神,從此國家神道誕生。

下一頁: 死後人皆成「佛」的日本

關鍵詞

基督教 自然 宗教 神道 神話 風土 山折哲雄 生死觀 佛教 多神教 一神教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