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教解讀日本

探求日本人生死觀的三扇門扉

社會 生活

山折哲雄 [作者簡介]

日本著名的宗教學家,從環境及風土特徵、神話、歷史的角度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觀及其多層面的意識結構。

融入日本風土中的「無常觀」

不僅如此,在寺田寅彥的這種順應自然,適應風土環境的意識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一種與佛教的無常觀相通的東西。他認為,「天然無常」的意識是在經歷了無數的地震、風水災害的過程中形成的。這當然是印度的釋迦牟尼所說的「無常」原理,即這個世上沒有任何永恆之物,有形之物必有無形之時,生命也必然走向死亡。

不過,這個源於印度的無常意識,在日本獨自的風土中發生的重大變化。我們所處的自然界,冬去春來,夏逝秋至,四季輪轉,循環往復。春天滿目鮮花,秋季滿山紅楓遍地落葉,隆冬寒風凌冽,而過了新年,春天又回到人間。天氣時而晴好,時而陰霾,這些都成為我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頑強柔韌的忍耐力萌生,漸漸地死神臨近,安詳地等待死的到來,之後化作春泥,回歸於自然——人們心中形成的就是這樣一種感覺。

「信仰的宗教」和「感知的宗教」

接下來,我們去打開第二扇大門,在與一神教的對比之中,考察一下日本人的生死觀問題。我在1995年秋天第一次去以色列,做了一次追尋耶穌足蹟之旅。所到之處,是一望無際的沙漠,漸漸令人感到忐忑不安。湧上心頭的,是地上沒有任何可依可靠之物的感覺,那是和單純閱讀《聖經》時形成的印象迥然不同的。

沿著約旦河前往聖都耶路撒冷的路上,我的腦海中突然閃現出那些不得不追求存在於九霄雲外之唯一價值的沙漠民族的心願。那是沙漠民族的夙願,他們只有相信這片廣袤沙漠之彼岸存在著唯一的神靈,別無其他選擇。拋卻了這種信仰,他們一天也活不下去,這就是他們痛切的認識。一神教這種「信仰的宗教」就是這樣誕生的——除了這樣理解,我做不出其他解釋。

結束了以色列之旅後,在回國途中,當飛機飛臨日本列島時,驚嘆之情油然而生。眼下是連綿茂密的森林,流入大海的百川,被鬱鬱蔥蔥的林木覆蓋的大地。這一切不禁令我浮想聯翩——山珍海味盡現眼前,潺潺溪水迴響耳邊,四季花卉芬芳撲面。

這樣的景觀彷彿喚醒了我心中的古代萬葉歌人(*1)般的情懷,甚至讓我聽到往昔幽居山中的人們脈博的鼓動。眼前這片土地,正是生靈萬物安居之所,沒有任何必要去九霄雲外追尋唯一的價值。無論在森林中或山野裏,「舉頭三尺自有神明在」,佛陀之聲迴盪大地。作為多神教的「感知的宗教」就是這樣在日本列島發展起來的吧。

(*1) ^ 指日本現存最早的日語詩歌集《萬葉集》的作者們

下一頁: 「個體」與「一人」、「無常」

關鍵詞

基督教 自然 宗教 神道 神話 風土 山折哲雄 生死觀 佛教 多神教 一神教

山折哲雄YAMAORI Tetsuo簡介與署名文章

宗教學家、評論家。1931年生於美國舊金山。1954年畢業於東北大學印度哲學專業。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名譽教授(原中心主任)、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名譽教授、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著作有《死之民俗學》(1990年,岩波書店)、《近代日本人的宗教意識》(1996年,岩波書店)、《往生的蘊奧》(2011年,太田出版)、《聖雄甘地》(2013年,潮出版社)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