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教解讀日本

探求日本人生死觀的三扇門扉

社會 生活

山折哲雄 [作者簡介]

日本著名的宗教學家,從環境及風土特徵、神話、歷史的角度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觀及其多層面的意識結構。

風土環境特徵——日本列島的三重結構

如果你打開三扇門扉,那麼就會比較容易地理解日本人的生死觀了。

首先可以打開風土、環境這扇大門。以前,日本的廣告公司在日本列島3,000m上空航拍製作了一部約一小時的影片。從沖繩駕駛輕型飛機北上,縱貫日本列島,直至北海道,將全程景觀盡收鏡頭之中。我看了以後甚為吃驚。因為從沖繩到本土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再往後,展現在眼前的國土,山山相連,森林密布。直白點說,那就是廣袤的自然中你甚至找不到稻米農耕社會的只鱗片甲。倒不如可以說,歷歷在目的是無邊無垠的森林社會、山岳社會、海洋國家的景觀。但馬上,我就意識到這是高度在作怪,讓人產生了錯覺。如果飛機的高度下降到海拔1,000m左右時會怎樣呢?那應該就可以看到關東平原上的農耕地帶了吧。如果再降低500m、300m的話呢?那時,現代化的城市和工業地帶無疑會印入你的眼簾。

我恍然大悟。日本列島原來是三重結構——森林山岳社會、稻米農耕社會及現代工業社會。並且,這個列島形成的多重性,真真切切地在我們的意識和感覺上打下重重的烙印,那就是位於深層的繩文文化、中層的彌生文化及表層的現代意識和價值觀。而且,這種風土和意識的三重結構,使得靈活應對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那樣的危機成為可能,催生出人們的堅強意志,去從容地接受莫測的自然災害以及由此帶來的無端的死亡。

例如,日本近代著名自然科學家和文學家寺田寅彥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寫下隨筆《天災與國防》和《日本人的自然觀》,其中有以下的論述。第一,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發展,大自然的淫威造成的災害將愈發嚴重。第二,日本列島遭受地震、海嘯、颱風威脅的程度遠遠大於西方。第三,基於這樣的經驗,人們產生了順從而不違抗自然的態度,養成了以自然為師,從大自然中汲取智慧的生活方式。

因此,日本的科學,也脫離了征服自然的思維,是通過積累順應自然的實踐性知識而形成的。這裏特別需要留意的一點是,西歐的自然環境相對比較穩定,而日本的自然則變化莫測,時而會顯露出極為凶暴的猙獰面目。

下一頁: 融入日本風土中的「無常觀」

關鍵詞

基督教 自然 宗教 神道 神話 風土 山折哲雄 生死觀 佛教 多神教 一神教

山折哲雄YAMAORI Tetsuo簡介與署名文章

宗教學家、評論家。1931年生於美國舊金山。1954年畢業於東北大學印度哲學專業。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名譽教授(原中心主任)、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名譽教授、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著作有《死之民俗學》(1990年,岩波書店)、《近代日本人的宗教意識》(1996年,岩波書店)、《往生的蘊奧》(2011年,太田出版)、《聖雄甘地》(2013年,潮出版社)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