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教解讀日本

對於日本人而言「神(kami)」是什麼?

社會

橋爪大三郎 [作者簡介]

提到宗教,多數日本人或許會聯想到「神」和「佛祖」。尤其是「神(kami)」,早在佛教傳入之前,就已經成為了日本人的信仰對象。從古代到近代,日本人到底是如何看待神(kami)的呢?

形成尊崇天皇的民族主義

江戶時代,幕府禁止基督教,強制要求所有日本人都必須信仰佛教。具體做法是讓各家確定宗派,然後到附近的寺院登記(檀家制度)。而僧侶實際上已不能再從事葬禮以外的其他活動了。另一方面,幕府鼓勵武士們學習屬於儒學流派之一的朱子學。

朱子學也滲透到了町人(城市工商業者——譯註)和農民的上流階層。強制人們信仰佛教,又鼓勵學習朱子學,幕府採取了一種自相矛盾的政策,自己卻從未意識到這一點。

這樣說的原因在於,朱子學是一種反佛教的思想理論。它否定輪迴和靈魂的存在。同時,它認為只要做學問,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統治階級,這就等於否定了江戶時代的士農工商的身分制度。

此外,朱子學重視效忠正統政府(統治者),由此形成了尊天皇而非將軍為真正統治者的尊皇思想。換言之,朱子學在潛在意義上具有破壞江戶時代統治體系的可能性。山本七平在《現人神的創作者們》中詳細闡述了這一邏輯。

朱子學催生了主張恢復「孔孟之道」(孔孟即孔子和孟子)的基本教義派的伊藤仁齋的仁齋學和荻生徂徠的徂徠學,由此派生出了採用基本教義派形式來解讀日本古典資料的國學。作為國學核心人物的本居宣長撰寫《古事記傳》,重新構築了《古事記》所描繪的無文字社會的日本,主張當時已有政府,人們服從於天皇。這種對天皇的服從並非朱子學教義訓練出來的,而是源於人們自然的心情。如此一來,就向全體日本人敞開了加勢尊崇天皇這種民族主義的大門。

開闢了通向國家神道之路的平田神道

幕府末期到明治維新期間,促使日本人對kami的看法發生了巨大改變的是平田篤胤提出的平田神道。

自稱是本居宣長弟子的平田篤胤在研究神道後,提出了以下觀點。人死之後,既不會成佛,也不會赴黃泉,而是會成為靈。尤其是為國捐軀者的靈將成為沒有污穢的英靈,守護後世的人們。有人說,平田篤胤是在偷偷閱讀當時的禁書漢譯聖經後,從基督教教義中學到了這種具有創新性的思想(每個人都有靈,即便死後也永遠不會失去其個性)。

既然每個人都有靈,那麼即使所有日本人都通過檀家制度與佛教捆綁在了一起,需要舉行佛教葬禮時,也完全不妨礙人們舉行神道式的慰靈儀式。人們可以祭祀戰死者。擁立了明治政府的政府軍採用了平田神道,為戰死者舉行英靈招魂儀式。1869年(明治2年),在東京的九段設立了招魂社,這後來成為靖國神社。這是一個由陸海軍管理,用於祭祀明治維新志士和戰死者等為國捐軀者英靈的設施。為國犧牲的普通人將變成kami,在這座神社內受到供奉。歐美的媒體在報道中稱靖國神社為「戰爭神社(war shrine)」,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實際上,這個設施的作用類似於革命紀念碑或無名戰士墓。

平田神道與靖國神社起到的效果是培養出了一批願意為國捐軀的近代型國民。事到如今,神道和佛教已經勢必分離。於是,在幕府末期至明治維新期間出現了廢佛毀釋和神佛分離的運動。在政府的領導下,神社與寺院被明確區分開來,不再允許概念上模糊不清。伴隨明治維新,誕生了由政府主宰的國家神道。文部省表達了「由於神道已經融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所以它並非宗教」的見解,強制要求所有日本人信奉國家神道。

基於「逝去之人將成為kami」這一觀念,明治時期以後日本修建了許多新的神社。比如祭祀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宮、祭祀陸軍大將乃木希典的乃木神社、祭祀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的東鄉​​神社(乃木和東鄉二人均因指揮過日俄戰爭的戰鬥而廣為人知)、以及祭祀各縣籍貫戰死者的護國神社。甚至還發明了將天皇照片作為「帝王聖像」發放到各所學校,讓學生向其禮拜,或面向皇居方向遙拜的做法。這就是將天皇作為「現人神」的皇民教育。

戰後,占領軍禁止推行國家神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占領軍下令禁止推行國家神道。靖國神社以民間宗教法人的形式存續了下來。或許,英靈或人死後成為kami這樣的觀念也原封不動地留在了戰後日本人心中。

日本人肯定意識不到自己是如何看待kami的,也無法向第三者說明。認清自己在思考些什麼、信仰什麼。這是日本人至今尚未完成的課題。

關鍵詞

宗教 靖國神社 古事記 日本書紀 神道 佛教 一神教

橋爪大三郎HASHIZUME Daisaburo簡介與署名文章

社會學家。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1977年,修滿東京大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曾從事過一段時間的寫作活動,1989年開始擔任東京工業大學副教授。1995-2013年任該大學教授(社會學)。著書有《語言遊戲與社會理論》(勁草書房,1985年)、《佛教的言說戰略》(勁草書房,1986年/samgha文庫,2013年)、《知曉世界的宗教社會學入門》(筑摩書房,2001年/筑摩文庫,2006年)、《不可思議的基督教》(講談社現代新書,2011年)、《快活佛教》(samgha新書,2013年)等多部。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