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教解讀日本

對於日本人而言「神(kami)」是什麼?

社會

橋爪大三郎 [作者簡介]

提到宗教,多數日本人或許會聯想到「神」和「佛祖」。尤其是「神(kami)」,早在佛教傳入之前,就已經成為了日本人的信仰對象。從古代到近代,日本人到底是如何看待神(kami)的呢?

神道與佛教,生死觀不同

日本人過去是如何看待死後世界的呢?

有的人認為死後將回歸山岳。有的人認為將去往地底(黃泉之國)。還有人認為將遠赴海的彼岸(常世)。大家都抱有「死乃不潔之物」的觀念,模糊地認為死者將去往遠離部落的某個地方。沒有人相信佛教的輪迴思想。同時,死者會成為惡鬼留在地獄這樣一種中國式的觀點經道教和佛教傳入日本後,也逐漸流傳開了。

天皇要祭祀天照大神,祭祀眾神,祭祀天皇的祖先。儘管這種祭祀儀式模仿了中國統治者的禮法,但將死去的祖先作為kami加以祭祀的做法卻是日本特有的。日本人認為,死者在遠方的某處淨化「不潔」後,就可以成為kami。

佛教則認為,人是在不斷輪迴中追求成佛的修行主體。死去的人馬上就會轉生為另一個生命,再次活在這個世界上。認為死者的世界和靈魂都不存在。換言之,關於人的死亡這一問題,佛教與神道的觀點截然不同。

儘管如此,佛教為何還是蔓延開了呢?

鎌倉至江戶時代,不再區分kami與佛

平安時代,有人提出了本地垂跡說,主張日本的眾神都是印度的各種佛和菩薩在日本變形的化身。換言之,kami即是佛。到了鎌倉時代,這已成為日本民眾的廣泛共識。

既然kami等同於佛,那麼無論參拜kami還是佛,都是一樣的。這樣一來,就沒有必要區分神社和寺院了,也沒有理由區分佛教和神道了。此後直至江戶時代終結,日本人始終沒有嚴格地區分kami和佛。

如果人死了會變成kami,那麼也可以變成佛。佛教中的淨土宗追求擺脫輪迴,往生極樂。阿彌陀佛在其修行時代,曾立下宏願,要普渡世間眾生到他的佛國(極樂淨土)。若能往生極樂,就相當於離佛位只有一步之遙(一生補處)了,所以能否往生這一點至關重要。死→往生→成佛,​​這樣的教義促使「人死即可成佛」的觀念廣泛傳開。

日本人普遍的生死觀就此形成,並一直延續至今。具體說來就是這樣:

  • 人死後會變成靈魂,在離世地點的周圍徘徊一段時間。
  • 然後,渡過三途河,去往冥界,進而成佛(或者kami)。
  • 如果對現世還抱有強烈的執著和怨念,就會成為幽靈,無法成佛。
  • 生前作惡者將被罰墮入地獄,受盡閻魔大王和惡鬼的折磨。
  • 死者將在盂蘭盆節期間回到家中。
  • 人們給祖先請法號,在佛壇供奉牌位,並在牌位前敬香。

但仔細想想,這既非神道,亦非佛教,而且內容上自相矛盾。

下一頁: 形成尊崇天皇的民族主義

關鍵詞

宗教 靖國神社 古事記 日本書紀 神道 佛教 一神教

橋爪大三郎HASHIZUME Daisaburo簡介與署名文章

社會學家。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1977年,修滿東京大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曾從事過一段時間的寫作活動,1989年開始擔任東京工業大學副教授。1995-2013年任該大學教授(社會學)。著書有《語言遊戲與社會理論》(勁草書房,1985年)、《佛教的言說戰略》(勁草書房,1986年/samgha文庫,2013年)、《知曉世界的宗教社會學入門》(筑摩書房,2001年/筑摩文庫,2006年)、《不可思議的基督教》(講談社現代新書,2011年)、《快活佛教》(samgha新書,2013年)等多部。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