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教解讀日本

日本人與宗教——「無宗教信仰」與「類宗教信仰」

社會 文化 生活

島薗進 [作者簡介]

宗教對人類「個體」的確立與社會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響。對於現代日本人而言,宗教具有怎樣的意義?在戰前戰後的國家成立期宗教曾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宗教學家島薗進先生將為我們解讀日本人與宗教的關係。

從戰前到戰後,國家神道的大轉折點

明治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政府(文部省)一直宣稱崇拜天皇的神道是日本人的習俗,而並非宗教。因此,無論信仰的是佛教還是基督教,全體日本國民都被強制要求參加在神社和學校內舉行的國家神道儀式。同時,崇拜天皇神道之外的神道,那些擁有獨自教義的神道宗派被稱作「教派神道」,才被劃定為宗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占領並統治日本的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認為日本的軍國主義和超國家主義與日本的宗教形態具有深層次的關聯,尤其是在政教分離不徹底這一點上存在嚴重問題,決定迅速採取應對措施。之所以做出這一決定,是因為GHQ認為必須消除促使日本人魯莽發動侵略戰爭的宗教和意識形態的消極影響。於是,GHQ於1945年12月15日頒布了所謂的「神道指令」,昭和天皇於1946年1月1日通過新年詔書發布了否定天皇神格化的「天皇人間宣言」。

基於上述情況,大家一直理解為國家神道已被「解體」。但即便是在戰後,皇室神道也大體得到了維持。之後,旨在恢復皇室神道與神社神道之間的關係,強化神道作為國家活動這一屬性的運動始終十分活躍。從這種廣泛意義而言,1945年以後,國家神道依然存續了下來。國家神道原本是基於天皇崇拜相關民間運動發展起來的。戰後,變成了民間團體的神社和神職組織(神社本廳)成為了開展國家神道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儘管與戰前相比已被淡化了不少,但繼承了「神之國」信仰的國家神道至今仍擁有大量支持者。這雖也屬於信教的自由,但必須控制在不影響他人思想信條自由的範圍內。

憲法第20條「信教的自由」所發揮的作用

回顧戰前的歷史,確實有正當的理由擔心國民可能會被強迫參與國家神道,失去思想和信條的自由。日本國憲法第20條規定了「信條的自由」。第1項規定「對任何人的信教自由都給予保障。任何宗教團體都不得從國家接受特權或行使政治上的權利。」,第2項規定「不得強迫任何人參加宗教上的行為、慶典、儀式或活動」,第3項規定「國家及國家機關不得進行宗教教育以及其他任何宗教性質的活動」。換言之,日本在憲法上做出了明確規定:不可強迫任何人遵從國家神道,也不允許國家賦予神道任何特殊地位。

安倍晉三首相於2013年12月26日參拜了靖國神社,使得靖國神社所象徵的意義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如果將靖國神社當作國家舉行官方儀式的場所,那麼該行為就含有向驅使國民樹立具有宗教色彩的天皇崇拜思想這樣一種戰前體制靠攏的意味。在遏制強化國家神道方面,憲法第20條的規定發揮了重大作用。儘管許多日本人對宗教的感情淡薄,甚至被視為無宗教信仰,但正如國家神道的例子所反映的那樣,即便是在日本​​,宗教跟社會及國家的關係也非常密切。恐怕我們不應忽視這一點。

標題圖片:新年首次參拜京都八坂神社的人們競相購買繪馬和破魔箭(圖片提供:R-CREATION/Aflo)

 

關鍵詞

基督教 宗教 靖國神社 神道 佛教 國家神道 國體思想 憲法第20條

島薗進SHIMAZONO Susumu簡介與署名文章

上智大學神學系教授,Grief Care研究所所長。1977年獲得東京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曾任筑波大學哲學思想學系研究員、東京大學文學系宗教學宗教史學科副教授、東大研究所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等職,2013年起任現職。主要著書有《解讀日本人的生死觀》(朝日新聞出版,2012年)、《捏造的放射線「安全」論》(河出書房新社,2013年)、《閱讀倫理良書》(弘文堂, 2014年)等。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