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教解讀日本

日本人與宗教——「無宗教信仰」與「類宗教信仰」

社會 文化 生活

宗教對人類「個體」的確立與社會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響。對於現代日本人而言,宗教具有怎樣的意義?在戰前戰後的國家成立期宗教曾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宗教學家島薗進先生將為我們解讀日本人與宗教的關係。

通過學校得到推廣的「國家神道」

如上所述,日本人擁有許多「類宗教信仰」。因此,大家難以自我覺察其為「宗教」。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或許就是「國家神道」。截至1945年,日本的學校一直推崇「教育敕語」。那是明治天皇於1890年向全體國民頒布的有關教育根本精神的聖諭。之後,小學成為了深受天皇聖諭影響的場所。此後直至戰敗的數十年間,眾多日本人都習慣了神道式的禮拜。大家都會遙拜伊勢神宮和皇宮,前往靖國神社和明治神宮參拜,向天皇的聖像和教育敕語低頭行禮。這即是所謂的國家神道。在這一時期,可以說大多數日本人都在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習慣了國家神道。

生於上個世紀20年代前半期的筆者父母那一代人,在成年以後依然可以憑記憶哼唱小學時代每逢2月11日紀元節(*1)都要吟唱的歌曲(紀元節之歌)。

這些歌的歌詞講述了皇祖皇宗是擁有天照大神血統的天孫邇邇藝命(瓊瓊杵尊)的子孫,繼承了皇祖皇宗血脈的天皇統治日本等內容。同時,歌中還提及了飛鳥(奈良縣)。說到飛鳥,這是7世紀前後歷代天皇建立都城,確立天皇家統治地位之地。

其他歌詞中還提到了神武天皇作為首位天皇拉開祭政一致(即政教合一——譯註)的統治序幕之初的事情。奈良縣橿原市據傳是這位具有神話色彩的神武天皇即位之地,這裏的橿原神宮創建於1890年,也就是頒布教育敕語的同一年。

位於奈良縣橿原市內的橿原神宮

相較於神社,莫如說國家神道在學校內得到了更好的推廣。除了紀元節外,戰前的節日大多都是皇宮內舉行重要的天皇祭神儀式的日子。皇室神道、神社神道、學校活動是國家神道舉行儀式的主要形式,孩子們通過教育敕語、修身課、歷史課等課程,接觸到了國體思想和崇拜天皇的教導。

國家神道追溯的歷史

人們常常對神道抱有誤解,認為神道即是神社、神職及其崇拜者的宗教。這種理解過於狹隘。其實,天皇崇拜思想才是推動國家神道發展的主要力量。國家神道通過神社以外的場所,尤其是近代國家的國民十分熟悉的學校、國民活動以及大眾傳媒得到了推廣。可以說,這是以成形於江戶時代的國體思想為基礎,與國民國家一同形成的神道的全新形態。

所謂「國體」,廣義上指的是「國家的政治體制」,但在日本(特別是戰前的日本)則具有特殊意義,即「從歷史之初就由作為天界下凡之神的子孫的天皇家族世世代代統治國民的神聖國家體制」。這個詞還表達了這樣一種信念,由於擁有這種國家體制,所以日本將強於世界各國。

那麼,在神道的漫長歷史中,國家神道具有怎樣的地位呢?民間的神道近似於一種甚至無法稱為神道的不定型的民俗宗教,我們難以指出其起源時間。或許有的東西源自史前的彌生時代、繩文時代,也有人將之稱為「古神道」。不過,要是說到皇室神道,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斷定其起源了。

首先,7世紀末至8世紀初,天武天皇、持統天皇的時代,日本模仿唐朝的國家體制建立了國家禮儀和法律體系,為皇室神道奠定了基礎。然而,到了中世後,佛教在日本占有優勢,皇室神道成為了一種與本地居民的生活關聯甚少、毫不起眼的事物。意欲將之置於國家核心地位的國體思想和祭政一致論在江戶時代末期逐漸興起,並成為了明治近代國家的基本理念。

(*1) ^ 1872年(明治5年)制定。將2月11日作為日本書紀中神武天皇即位之日來設定的一個節日。紀元節於1948年被廢除,1966年起作為「建國紀念日」變成了一個國民節日。

下一頁: 從戰前到戰後,國家神道的大轉折點

關鍵詞

基督教 宗教 靖國神社 神道 佛教 國家神道 國體思想 憲法第20條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