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教解讀日本

日本人與宗教——「無宗教信仰」與「類宗教信仰」

社會 文化 生活

宗教對人類「個體」的確立與社會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響。對於現代日本人而言,宗教具有怎樣的意義?在戰前戰後的國家成立期宗教曾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宗教學家島薗進先生將為我們解讀日本人與宗教的關係。

作為「類宗教信仰」的儒教

如上所述,針對日本人宗教信仰這一問題,有一種觀點將日本人的特點歸結為無宗教或自然宗教信仰。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也可以著眼於這樣一個事實——即便是對「宗教」本身沒有太多感情的日本人也通過各種形式接觸著「類宗教信仰」。

比如儒教。日本人非常重視禮儀。日本人無論對誰都要低頭行禮,可以認為這是深受儒教影響的結果。此外,日本要使用敬語。即便是國中生、高中生和大學生之間,對學長和後輩的用詞也迥然不同,這是因為日本人重視「長幼之序」。崇尚對逝者的禮儀也是儒教的特點之一。雖然之前提到了葬禮和掃墓儀式都屬於佛教範疇,但實際上也可以說其受到了儒教的影響。有觀點認為,儒教是否屬於「宗教」這一問題的答案會因「宗教」的定義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尊重「天」之「命」、尊重由祖先傳向子孫的生命延續、尊重被禮儀賦予神聖性的秩序等做法都反映了其具有宗教性。此外,可以認為,東亞地區說的「道」相當於源自西方的「宗教」一詞。對於生活在17-18世紀的日本人而言,佛教和儒教都是向人傳「道」之教。

漫畫《浪人劍客》中的「孤獨」—著迷於「道」的現代日本人

儒教雖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類宗教信仰」,但明治維新以後,已經難以在現實社會中發現其蹤影。不過,還有許多其他「類宗教信仰」的例子。比如,漫畫《浪人劍客》(井上雄彥創作,講談社發行)截至2013年10月共發行了36卷,自1998年在雜誌上開始連載以來,在日本國內的發行冊數已超過6,000萬冊。主角是一名生活在16-17世紀的武士,名叫宮本武藏,身為流浪武士,卻是劍術高手,同時還撰寫了關於武士道的書籍。原作是1935年吉川英治在報紙上連載的小說《宮本武藏》。該小說大受歡迎,甚至被拍成了電影。

2013年10月發行的《浪人劍客》第36卷(井上雄彥創作,講談社發行)Ⓒ ITPlanning,Inc.

要問該作品為何受到現代年輕人的愛戴,一個原因在於其描寫的「孤獨」令人印象深刻。《浪人劍客》的主角雖是武士,卻是一位沒有主君的流浪武士,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由之身。他離開故鄉,浪跡天涯,在全國各地不斷尋覓強敵,發起挑戰,所向無敵。而戰勝對手之時又總是拼上了性命。因此,他必須保持隨時死去的心理準備。主角覺得自己不明白活著的意義,一生都在自我追問必須不斷戰勝敵人的意義,以及與敵人戰鬥這一行為本身的意義。獲勝本身已成為目的,這樣一種世界觀似乎也強烈地打動了現代人的心靈。

由於2003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武士道一詞的人氣日益高漲。所謂武士道,就是抱著拼死搏鬥,不惜為主君獻出生命的心理度過每一天的精神世界。時刻做好死的準備是一個重要的要素。人們被這種觀念體系深深吸引。甚至可以認為,人們覺得在尋找為何而生這一問題的線索時,武士道為自己提供了一個靈感。如此看來,在日本人之中,即便是感到與宗教有距離之人,但只要涉及「道」,也仍有許多人會通過各種形式與之發生關係。

比如,許多考入東京大學宗教學科的學生都很喜歡音樂或戲劇等藝術。同時,練習合氣道和弓道等武道項目的人也非常多。就筆者接觸過的例子而言,相當多的學生在進入高中和大學後喜歡上武道,出於希望加深武道感悟的目的而選擇了進入宗教學科。不僅是年輕人,還有許多老年人學習陶藝、茶道等,通過技藝之道尋求心靈的安寧。他們並非想要鑽研透徹難以捉摸、飄忽朦朧的「宗教」,而是希望通過更加貼近生活的「技」和「道」來尋求心靈的平和安寧。試圖通過具體而切身的事物來獲取精神上的價值,這可謂是日本文化的一個特徵。

下一頁: 通過學校得到推廣的「國家神道」

關鍵詞

基督教 宗教 靖國神社 神道 佛教 國家神道 國體思想 憲法第20條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