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興政治勢力研究

傳媒催生的「怪獸」橋下徹

政治外交

祝迫博 [作者簡介]

大阪市長橋下徹是如今日本政壇上最受矚目之人。他究竟是改革者還是煽動者?記者通過對他長期的跟蹤採訪,力圖揭示這位被期待成為下任首相的魅力政治家的本質。

以「民意」為後盾,大刀闊斧削減成本

橋下的政治模式,非常重視通過傳媒發出和接收訊息,因此必然產生這樣的行為標準,即民意在尋求什麼?怎樣做才能獲得民意的支持?就任知事後,他之所以很快將競選諾言束之高閣,集中精力消減成本,也是民意所使然。

從2008年度起持續3年的「財政重建項目」,包括前面提到的公務員減薪在內,採取了一連串的削減、廢除或縮小的措施:建設事業費原則上縮減2成;私立學校運營補助金削減10~25%;以公眾文化體育活動場所為中心的28處府立設施中,有9處被廢除或民營化等等。遭裁減的一方進行了激烈的反抗,不過橋下仍舊採取了和工會對決時一樣的策略,向傳媒公開現場的討論實況,利害衝突一目了然。橋下以做律師鍛煉出的雄辯術,加上通過傳媒匯集起來的「府民之呼聲」,令反抗者基本上都敗下陣來。

圍繞文化行政的論戰中,橋下出臺了一項關於削減府立交響樂團每年4億日圓補助金的方案,遭到了強烈反對。可是他卻泰然挑釁道:

「行政(即官僚)和經濟界總是作出一副知識分子的模樣,說什麼樂團有多麼多麼重要,不過別忘了,在大阪,搞笑文化(對口相聲、單口相聲等)更加深入人心。」

橋下自認自己是個「沒教養」的人,有時他甚至會發表一些粗暴言論,並不忌諱自己對傳統和文化的無知,以效益至上的原則毫不留情地將它們捨棄。這一點確實非常令人擔心。不過,橋下曾經發出這樣的質問:「用稅金究竟能保護什麼文化?又能保護到什麼程度?」他的呼喊中的確包含著最本質的疑問。這一爭論最終以「零補貼,樂團獨立」而告終。橋下充當了一個堅定的削減成本執行人的角色,並達到了他的目標——即贏得了府民的支持,他在任期中始終維持了7~8成的支持率。

充分利用「第一級採訪對象」的立場

關於削減成本,還有一個插曲。橋下率領的維新會大阪府議員團在2011年春天的統一地方選舉前夕,帶頭將議員報酬削減了3成,一下子降到了都道府縣議會的最低水準。緊接著,在統一選舉中,又打出了將議員人數削減2成的承諾,維新會成為單獨過半數的最大政黨。在隨後舉行的府議會上,維新會又獨自強行通過了相關議案。雖然此舉接二連三地不斷遭到討論不夠充分的指責,但橋下以丟棄烏紗帽的覺悟實施的果斷行動,為半年後雙選的勝利埋下了重要伏筆。這樣的姿態截然不同於那些總是對議員津貼和議員人數爭論不休卻總不見行動的國政政黨,這也是維新會贏得國民期待的原因之一。

「大阪維新會」的「維新政治塾」入學儀式結束後,橋下徹(左)和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笑容可掬地回答記者提問(2012年6月23日,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話雖如此,在評價橋下的改革時需要格外謹慎。舉例來說,橋下在最初的3年裏實現了總計3,000億日圓的收支改善,但是大阪府的債務餘額卻從上任前的5兆8288億日圓,增加至2010年度的6兆739億日圓,實際上未見好轉。作為主要財源的法人稅由於經濟低迷而持續走低,抵消了削減成本的效果;再加上之前因大型公共建設事業亂發府債,令原本就已十分沉重的債務雪上加霜。

若是用自我反省的態度來看,日本傳媒有大肆報道眼前發生的誇張、浮華的論戰和言論訊息的傾向,而事後的驗證能力總體來說卻十分欠缺。此外,大阪不同於首都東京,新聞來源本來就少,而橋下採用的又是類似於總統制的上傳下達方式,接二連三地做出各種決定,這對大阪傳媒來說,橋下順理成章地成了「第一採訪對象」,報道的角度也往往局限於「今天橋下說了什麼」、「明天橋下會做什麼」等等。不可否定,這樣的環境也成就了橋下今日的勢力。

下一頁: 競爭主義與制度變革

關鍵詞

民主黨 小泉純一郎 自民黨 大阪府 知事 傳媒 大阪都構想 橋下徹 改革 財政重建 補貼 大阪市長 首相 讀賣新聞 大阪維新政治塾 縣長 眾議院選舉 推特 全國學力測驗 公務員 減薪 大阪府議員團 議員報酬 公共事業 職員基本條例 教育基本條例 NCLB 大重置

祝迫博IWAISAKO Hiroshi簡介與署名文章

1971年出生於滋賀縣。京都大學研究所結業後,就職讀賣新聞大阪本部,2002年起進入大阪社會部。主要擔任政治、行政領域的採訪,對橋下徹的採訪開始於2007年大阪府知事選舉前夜,至今已有5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