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減少對社會的影響

「家庭差距」的產生和「社會裂痕」的加深

財經 社會 生活

引發日本少子化問題的背景因素之一,是因為年輕一代還根深蒂固地保留著傳統的家庭意識。曾將成年後仍依靠父母生活的年輕人定名為「單身寄生族」的中央大學山田昌弘教授為我們闡釋日本家庭的現狀與未來。

家庭的過去與未來

★家庭差距的產生

上述未婚化狀況表明,戰後以來在經濟高速發展期廣泛形成的日本家庭模式如今已走到盡頭。那是一種按照性別角色分工的家庭模式,即「丈夫專事工作,妻子主持家務、照顧孩子,共同追求富足生活」。而如今出現的問題是,成功建立這種模式家庭的年輕人和未能如願而只能停留在未婚狀態的年輕人之間產生了差距。

在經濟高速成長時期(1955~1972),絕大部分年輕男性都能成為企業正式員工,收入穩定,且不斷晉級加薪,所以幾乎所有年輕人都建立了傳統的家庭模式。但是,自1973年爆發了石油危機以後,年輕男性的收入開始止步不前。於是,考慮到婚後的生活,年輕女性往往會將結婚大事推遲到男性收入升高以後(晚婚化)。之所以能夠暫時擱置婚姻,是因為年輕人的家長們已經比較富裕,允許子女在成年後繼續與自己同住。由此誕生了「單身寄生族」。另一方面,針對丈夫收入成長緩慢的問題,已婚女性則通過從事計時勞動,維持了充裕的生活水準。這促進了已婚女性走向勞動市場。或許可以說,在這一時期,「追求富足生活的性別角色分工式家庭」的基礎尚未崩潰,正處於微調階段。

然而,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後半期,尤其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被稱為「飛特族」、屬於非正式僱用關係的年輕人陡然猛增。經濟進入了結構轉型期,大量年輕人想被僱用為正式員工變得越來越艱難。不過,由於正式員工終身僱用得到保障,因此最終形成了一個正式員工與非正式員工差距顯著的時代。而且,作為正式員工的男性可以建立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型家庭,但作為非正式員工的男性僅憑一人收入無法保證妻子兒女過上富足的生活。其結果,正如前面已經談到的,未婚化和少子化問題相應而生。

★單身寄生族的未來

那麼,今後將會如何呢?依靠丈夫的穩定收入支撐起來的家庭,將會繼續維持以往的生活方式。儘管並非完全沒有問題,但還是可以採取與過去相同的應對方式。

然而,與父母同住並邁入中老年的未婚者今後將大大增加。這應該是那種老年父母與中老年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或單親家庭。據統計研修所西文彥先生的調查統計,截至2010年,與父母同住的壯年(35~44歲)未婚者為295萬人,在該類人口中所占比例為16.1%,並呈現成長趨勢(參照前述圖表)。而且,他們的失業率也遠遠高於同齡的已婚者。這是由於,與父母同住的男性未婚者因經濟上不穩定而不易被選為結婚對象,此外,與男性相比,女性的非正式僱用率本來就較高。

儘管現在還可以依靠父母的養老金和資產,但人們仍然無法想像,等到父母去世時將會發生什麼。同時,現在老年人遭受虐待的問題有所蔓延,這既是由於與父母同住的中年未婚男子施暴的案例增多所致,也是新型家庭形態不斷湧現所引發的現象。

此外,現在育有子女的家庭也存在問題。過去,由於中老年父母在經濟上比較寬裕,所以能夠幫助低收入的子女。但是今後,父母也很有可能分化成經濟上寬裕和並不寬裕的兩類。可以預料,那時無法依賴父母、工作又不穩定的年輕人大多將陷入貧困。換句話說,將會出現一批想結婚又無能為力,想「啃老」也無法如願的年輕人。

長此以往,各種形態的分化不斷演進,必定會造成社會的「裂痕」。年輕人自不用說,包括解決中老年單身寄生族問題在內,必須提前採取對策,充實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工作。

關鍵詞

生活方式 少子化 單身寄生族 女權主義 家庭差距的產生 傳統的 家庭意識 未婚 年收入 非正式員工 正式員工 父母 同居 男女交往 非正式僱用 計時勞動

系列報導